本站讯 日前,天津市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在滨海新区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改委、北京圣陶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局、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协办,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承办。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多地的教育部门负责人、教研专家、一线教师及人工智能领域学者7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研讨会以“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改革”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主旨报告、圆桌论坛、微报告、教学实践展示等多元形式,全面呈现AI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成果与发展趋势,会议全程直播,线上观看人数超过11000人次。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改委副理事长周建华为大会致辞,深入阐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深远意义。天津市教育两委网信办主任王振刚在致辞中指出,天津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立足“教育强国、教育强市”目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基础教育全链条、全场景渗透。
滨海新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方华以《滨海新区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与展望》为题开启本次主旨报告的序幕。他在报告中立足新区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探索,全面总结新区在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成果,明晰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在滨海新区的落地路径,描绘了AI赋能教育的滨海蓝图。“我觉得滨海新区的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醒得早、起得早、走得快,在全国也是应该是在第一梯队。在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融合教育教学、促进智慧管理等方面都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很好的经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特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法提对滨海新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随后,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周建华,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建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特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法提分别做主旨报告。报告内容丰富多元,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思路。

圆桌论坛环节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教育的利弊探讨”主题展开,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党委书记魏建国、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实验学校校长张英春、沧州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韩宝祥、天津市第五中学校长王勇、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校长董彦旭分别围绕“管”“教”“学”,以不同观点和多元视角进行了深度思辨。





午后的校园变身科技嘉年华,让与会者直观感受AI魅力。无人驾驶售卖机、无人驾驶接驳车、电子机械狗、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全地形车等可动硬科技的展示和展演。
课堂实践环节更是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展现AI教育应用场景。来自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教育集团的12位教师呈现语文、物理、英语、政治、体育、美术等学科的AI融合课例。“上午听了教育大咖的报告受益匪浅,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创新举措为我们提供了示范。下午的课程科目也特别齐全,AI后台的数据分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学生的反应和课堂呈现的结果。可见AI教学已经高度达成了教学目标,我觉得整体的效果非常不错。天津能够走在人工智能的前沿,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 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教师发展与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秦小娜说。




在学科研讨中,学科代表教师结合课例进行说课,专家团点评直指关键,AI不是“炫技工具”,需深度契合学科逻辑,真正服务于学生思维进阶。“在数字化浪潮之下,人工智能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党总支书记高莹莹介绍说,目前,人工智能在实验中学滨海学校已经深入到课堂教学、学情检测乃至校园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人工智能如何真正赋能教育?这场研讨会是天津市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的举措,通过政策解读、专家报告、案例分析与技术实践为京津冀地区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滨海新区吹响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我们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87所全国的央馆人工智能试点校的建设,这个体量占了全国的1/10还要多,为我们下一步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今年,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布了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2030年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全覆盖。我们计划今年就基本达成这个目标,通过集团校资源互相带动等方式,实现195所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全覆盖。”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刘志起介绍说,下一步,滨海新区将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新时代天津发展、服务高品质民生、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行动工作,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全方位、多角度积极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原文链接:https://www.app2020.tjyun.com
(编辑 焦德芳 应紫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