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靳莹
今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创刊,并提出了“2018年,半数刊物被SCI/EI收录”的发展目标。4月27日,中国工程院在天津大学举办了“中国工程院院刊发展联合研讨会”,15位不同领域的工程院院士分别以院刊主刊及分刊主编、编委的身份参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科科协、汤森路透科技信息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一同参会。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如何办一份世界一流的中国学术期刊”。
“举全院之力办世界一流的工程科技期刊”
“中国工程院有决心、有信心把《工程·Engineering》办成世界一流的工程科技期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研讨会上说。3月,《工程·Engineering》创刊号正式问世,以机器人和3D打印为专题,刊发了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文章,获得了海内外工程科技人员的好评和肯定。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长兼总编辑姚申曾经提出,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需要设定三阶段目标,他坚持中国学术期刊有责任使用汉语,“终极目标”是创办国际性高水平的中文学术期刊。《工程·Engineering》迈出了第一步,它同时提供了中文译本。“中国有4000多万工程技术人员,中英文同步出版的形式既可以让中国最优秀的学术论文实现中英文同步发表,也有利于中国工程科技工作者以母语阅读和理解工程技术的先进成果,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具有推动作用”,周济表示。医药分刊主编、陈赛娟院士认为这个改变“意义重大”,“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2014年开始,中国工程院决定创办院刊,并探索建立“主刊+子刊”的集群模式。目前,《工程·Engineering》为“1+9”系列,即1个主刊,9个子刊,不仅中国工程院举全体之力,相关高校和出版单位也参与进来。天津大学是化学分刊的主办单位之一,校长李家俊在研讨会上表示,将举全校之力支持。在李家俊看来,工程中也有重要的科学问题,天津大学鼓励工科和理科融合,开展工程科学研究工作。学校将引入并建设好高水平期刊编辑人员队伍,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发表相关论文。“中国如果没有几本学术期刊是世界一流的,怎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李家俊说。
“从讨饭吃到做饭吃,再到卖饭吃”
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是反映一国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据报道,目前中国学术类期刊约在五六千种,数量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在国际社会中被接纳和认可的只占其中较少一部分。《工程·Engineering》系列期刊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我感觉最困难就是约稿,约到高水平的论文,期刊的影响力就会相应提高,又会吸引好稿来,形成良性循环”,环境分刊主编、赫吉明院士表示,“踏踏实实地做好稿源的工作,是让期刊成为世界一流的第一步”。周济认为,既要“心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才能办好院刊。
“中国很多英文期刊已经被SCI收录了,没有被收录的期刊需要一个跳跃。可以借助专题约稿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找到特定主题的最好稿子,投稿人更容易接受,也有助于把整体稿源水平的提升”。汤森路透科技信息服务公司业务总监宁笔建议。
“做期刊不容易,我说的尖刻些,一开始就是要讨饭吃,慢慢可以做饭吃,最后才能卖饭吃”,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说。
化工分刊主编、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院士对此颇有感触,她在会上分享了经验。化工分刊创立于2007年,原刊名叫“Fronti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 ”。“看到in China,很多国外稿件就不给我们投了,认为这只是中国期刊,不是国际期刊”,王静康回忆了该期刊起步时的情况。2011年,该刊正式更名为“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CSE),仅仅几字之差,却带来了不小的改变。2012年,FCSE的海外稿件比例就达到了45%,2015年第一期,海外稿件比例达67%,退稿率为63%。此外,该刊共57名编委,14名为两院院士,海外编委20名(5位为外籍院士),全体编委均是国内外化工、化学、材料等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从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Spinger网页全文下载该刊论文总数达122084次。该刊在2012年和2013年共发表论文123篇,这些论文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2014年的施引文献数为74,在2014年估算的影响因子为0.602。“王院士的期刊已经快可以卖饭吃了”,樊代明说。
推动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
学术期刊作为科学技术的传播载体和驱动力量,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往往通过学术期刊系统、专业地表达出来;深刻而前沿的学术争鸣,往往通过学术期刊得以展开和推进;优秀而杰出的科技人才,往往最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成果、崭露头角;决定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实践经验,则更是通过学术期刊进行传播并取得大范围应用。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在科研领域的投入持续增长,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很多论文甚至科技成果都流向了国外。陈赛娟认为,中国最优秀的文章多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有数据说达60%以上,带动了国外出版等领域的繁荣。可是国外强大的出版及分析系统让中国科技工作者不得不有所依赖,只能选择这种“借船出海”的方式,甚至中国的科研动向都为国外分析机构所掌握,“我们到了迫切要提高中国学术期刊水平,推动其走向世界的时候了”。
推动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除了实力,也需要必要的推广和宣传。
如今,《Science》、《Nature》等国外期刊都会到中国来举办相关会议。陈赛娟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次参加某家国外期刊的会议,发现会场挤得满满的,气氛非常热烈。”陈赛娟说,当时自己的心情很复杂。“举办这样的会议,既吸引到了中国最优秀的稿源,也通过收取会务费增加了收入。我们中国的期刊要借鉴这些经验。即使我们不比国外期刊差,如果不做适当推广、好好经营,恐怕也吸引不到大家来投稿和参与”。
“我们曾试着把自己的文章在‘圈’里传播,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一下”,赫吉明院士打趣说。“这种方法值得借鉴,也可以把好稿子通过学术共同体推荐出去”,宁笔同意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