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科研 > 正文

天大古代建筑史课带学生“穿越”千里之外

      2015-04-24       

  本站讯  (学生记者  杨呈祥  记者  靳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2013级学生罗珺琳用“魔幻”来形容她们的一堂古代建筑史课:“老师特别通知我们,这堂古建筑课要在学校里的建筑系馆里上,我还觉得奇怪,那里既不是教室、也不是画图室,怎么上课?晚上7点,我们一进去就惊呆了,感觉瞬间‘穿越’了!”

  日前,天大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课,课程内容围绕位于五台山的古刹——佛光寺展开,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关系。授课教师、天大建筑学院教师丁垚利用3台投影仪、18块白板和4排灯光实现了“全息投影”的效果,带学生从天津大学瞬间“穿越”到千里之外的佛光寺。

  佛光寺又名佛光寺东大殿,坐东朝西,大殿中部散布大小佛像30余尊,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塑像近300尊。把这座古刹“搬”到课堂上,还得让学生身临其中,丁垚花了一番心思:“我们的建筑系馆和佛光寺的几何和空间关系非常相似:建筑系馆也为东西向方位,与佛光寺方位吻合;建筑系馆内一层通往二层的登楼楼梯则可以模拟佛光寺大殿外拾级而上的台阶。”于是,丁垚按照1:4的比例把佛光寺“微缩”到了建筑系馆。他在建筑系馆二层的三侧墙壁上布置18块高度相同的白色展板来模拟佛光寺墙壁;利用两台高度相同的立式投影仪将佛光寺殿内300余尊塑像图片按照真实方位平行放映在对应的展板上;通过控制馆内的4排灯光来调节明暗和光影。更妙的是,他还利用一台便携式投影仪进行移动放映,引导学生们在虚拟佛光寺中参观、走动,学生可以由“台阶”走进“殿内”,由“殿内”看到“殿顶”,实现了“全息投影”的效果。

  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模仿佛光寺中的塑像位置,或坐或站,体会古建筑精妙的空间关系和光影效果。1937年,梁思成携林徽因曾在佛光寺中调查研究了数天,并把佛光寺写进了他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一书。70多年后,天大建筑专业的学生再次重温“佛光寺”之旅,在教师丁垚的引导和讲解下,他们“穿越“时间和空间,体会当年两位建筑大师的视角和感受。“上完这堂课后,佛光寺复杂的平面布局和环境关系我一下子就记住了。”罗珺琳说。

  “对于建筑专业的同学来说,现场的空间感特别重要,原来我们在课堂的时候,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空间感表现的不是很强烈,而实地到五台山佛光寺现场,也不太现实,所以我们特意在空间上和佛光寺极为相似的建筑系馆模拟了这样一个准现场,这样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丁垚说。

  丁老师前期进行课堂布置时一度引起该学院教师的好奇。“我当时还奇怪丁老师上一堂课怎么用那么多的设备,是不是没有借到上课教室?”建筑学院团委书记刘丹青说,“但是课后,学生反映太好了,大家听课很认真,站在外围的同学都使劲垫脚往里瞅。”

  “感谢老师用聪明才智带领我们玩穿越,他靠馆内中庭的隔板,利用楼梯错层等还原了佛光寺的现场,太妙了。下课时晚上九点半多了,但我们都舍不得走。”听课学生杨俊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