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科研 > 正文

天津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两个产粪臭素菌属

      2018-10-24       

本站讯(通讯员 刘大志)天津大学药学院张雁教授研究团队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加坡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赵慧敏研究团队及上海科技大学赵素文研究团队合作,近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刊载了一篇名为《吲哚乙酸脱羧酶是一个催化恶臭粪臭素形成的甘氨酰自由基酶》(Indoleacetate decarboxylase is a glycyl radical enzyme catalysing the formation of malodorant skatole)的文章,该文共同第一作者为天津大学博士生刘大志和新加坡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魏易峰博士。

文章发现了一个新的甘氨酸自由基酶-吲哚乙酸脱羧酶(IAD),该酶是参与色氨酸代谢途径最后一步关键酶,可以催化吲哚乙酸脱羧生成粪臭素。粪臭素在0.00058ppm的极低浓度下就可被人的嗅觉系统感知到臭气,粪臭素同时是动物和人类的肺毒素和致癌物质,与反刍动物的肺水肿有关。粪臭素也是一种昆虫产卵引诱剂,因此可导致日本脑膜炎和尼罗河病毒热等疾病的大面积传播。该研究首次发现两个产粪臭素菌属:分别是来自人牙龈缝隙的齿龈欧氏菌(Olsenella uli DSM 7084)和来自坏疽性阑尾炎的扭曲真杆菌(Faecalicatena contorta),这个发现更说明了IAD与人类健康的相关性。特别是,它在口腔微生物组中的存在暗示其与口臭的关系密切。吲哚乙酸脱羧酶的发现增加了酶催化脱羧反应的多样性,其可作为鉴定产生粪臭素的环境和人类相关细菌的遗传标记,为鉴定产生粪臭素的细菌提供了方法,为抑制粪臭素的产生提供了靶点,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将产生重要影响。

(编辑 刘晓艳 郑静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