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董玥欣)近日,由天津大学医学部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刘哲主编完成的《Advances in Functional Micro-/Nanoimaging Probes》一书由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机构Springer-Nature出版,并面向全球发行。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首次得到了人类手掌的骨骼影像。从那时起至今的123年间,人类通过医学影像这一有力工具加深了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与解剖学的了解。随着二十世纪末哈佛大学医学院Weissleder教授提出“分子影像”的概念,近十几年来分子影像学不断发展,人类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与药物筛选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多模态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融合,基础医学与材料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密切交叉正在为人类揭示疾病发展规律、微观病理过程与内在机理提供新的机遇。
从功能材料到生物成像,从影像设备到多模态融合,从聚集诱导发光到影像导航手术,本书旨在总结医学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历程,归纳微纳探针的基础研究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着重关注处于临床转化阶段的医学探针,聚焦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从而满足科研人员及业者及时了解最新进展、跟踪最新动向的需求。同时,功能微纳影像探针的原始创新有利于推动可视化医学的广泛应用,加快脑功能成像、影像导航技术、神经疾病诊疗策略的研发,对促进分子影像与医学各学科的联动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了解,本书由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牵头主编,中国科学院、北京分子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浙江大学附属医院、杭州红会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日本九州大学、美国东北大学等研究机构参与编撰,并特别邀请了国际超声造影协会ICUS亚洲区委员、中国超声医师协会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委员会主任黄品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梁高林,美国国家工程院NAE院士、美国东北大学杰出教授Arthur J. Coury为本书作序,从医、理、工等不同角度诠释影像材料与影像医学的紧密联系与发展趋势。
(编辑 焦德芳 赵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