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科研 > 正文

天津大学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建设——记建筑学院参与尼泊尔木斯塘地区文化遗产工作

      2019-12-11       

本站讯(通讯员 何捷 张丽云 张人予)日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何捷老师完成了本年度尼泊尔珞城(Lo Manthang)田野工作报告,这是天津大学师生近两年来第三次在南亚丝绸之路第41号廊道开展实地调查工作。

木斯塘地区的典型景观风貌

木斯塘地区简介

木斯塘是尼泊尔西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的一个县,北与中国西藏接壤,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直至20世纪初,木斯塘仍是连接西藏、尼泊尔西部和印度北部之间商贸路线的重要区域。南亚丝绸之路第41号廊道是经过木斯塘地区的经济、文化传播线路,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中心所认定的经由尼泊尔的三条南亚丝绸之路廊道之一,也是中国政府目前关注的南亚丝绸之路申遗的重点项目。

木斯塘地区是尼泊尔境内最后一个独立王国的所在地,自1992年对外开放,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雄奇的自然环境和多元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旅游和徒步运动界享有盛名。木斯塘地区拥有洞穴、古墓葬、藏式寺庙和佛塔、宫殿、壁画、雕塑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但由于长久以来的政治影响、严苛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上木斯塘区域高昂的限制区许可证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本区域的探索和发掘,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重走南亚丝绸之路

近四十年来,一些来自欧美国家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相继对木斯塘开展了部分关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18年5月,天津大学组建中的“丝绸之路文化景观研究中心”首次接受邀请,何捷老师团队参加了对木斯塘地区进行的文化遗产信息记录和保护的现场调查工作。该调查以初步田野工作为依据,天津大学首创了南亚丝绸之路41号廊道木斯塘段的文化遗产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在“大、中、小”连续尺度上进行了遗产记录与分析,并绘制了迄今为止最为精细的原珞王国首府--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珞城平面图,为进一步的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该相应成果支撑了南亚丝绸之路多国联合申遗工作,其学术价值和国际合作意义受到了包括国家文物局和尼泊尔考古部等主管单位、丝绸之路西安—天山廊道及中亚廊道文化遗产管理方和国内南亚丝绸之路途经省份管理方、以及国际文化遗产和考古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天津大学师生绘制的珞城平面图

2019年4-5月,何捷老师再次应邀参加了对木斯塘地区的文化景观价值评估和文化遗产本体记录现场调查工作。本次工作主要调查了珞城以北的附近廊道地区,对该地区内的大量遗址进行了首次勘察和记录工作。10月初,为了进一步广泛与深入了解木斯塘地区(特别是文化遗产更为集中的上木斯塘区域)的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状况,承担中国国家文物局任务、作为南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国际合作方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赴该地区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工作。作为国内最为全面地了解该地区文化遗产基本情况的研究团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丝绸之路文化景观研究中心”应邀加入该项工作,并自费开展了本次田野工作。西北大学与天津大学联合田野考古考察团队为中国第一支正式赴尼泊尔开展南亚丝绸之路实地工作的学术队伍,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国家战略意义。

在为期十七天的的田野工作中,联合考察团队沿路勘察了众多藏传佛教古寺庙及佛塔、宫殿遗址、碉堡遗址、洞穴和岩画,开展了空间定位、摄影记录、遗物收集、建筑材料和植物采样、基础测绘和文字记录等工作,并对部分当地僧侣、村民、和地方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在田野考古调查工作顺利结束后,考察团队返回加德满都拜访了尼泊尔考古部,总结了此次考古调查工作,并同时向国家管理部门就未来在木斯塘地区开展考古学、建筑和景观、人类学及艺术史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及合作意向,得到了尼方的积极回应与支持。

何捷老师(左)和西北大学曹昆同学(右)在木斯塘珞城北侧遗址对建筑木材进行采样

张丽云同学(左一)在西北大学张建林老师(右二)率领下于上木斯塘Chursang村调查佛塔建筑及遗迹遗物

考察团队全体成员在木斯塘Chursang村KunzaCholing Gompa寺庙前合影,左二为何捷老师,右二为张丽云同学

响应“一带一路”号召

天津大学研究团队明年春季将继续与尼方学者合作,进一步主导以珞城为核心的田野调查工作;同时,也将继续配合西北大学,针对上木斯塘区域的文化遗产和考古资源进行更加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积极参与南亚丝绸之路的工作,服务于国家文物局的国际合作策略和交付予天津大学的丝绸之路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任务,是切实响应国家顶层合作倡议“一带一路”的号召,为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保护亚洲文化遗产而付诸实践。

(编辑 刘晓艳 陈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