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交流 > 正文

天津大学传媒讲堂开讲 说说故宫新媒体

      2018-03-27       

  

  本站讯 (通讯员 康琢 摄影 张林 李凌峰)从端门数字馆到“故宫”出品APP,从VR节目到微博反差萌,故宫凭借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走出了红墙深宫,慢慢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而这座数字故宫的幕后工作者,也有我们的天大校友。323日,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天津大学传媒讲堂”邀请了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主任苏怡重回母校,在北洋园校区行政服务中心一层报告厅与师生们分享自己在故宫工作17年的体会和收获。

  

  

  主讲人苏怡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校友,从事故宫古建筑及文物藏品数字化保护及展示的大量应用研究,负责故宫信息化建设规划、团队管理,数字资源采集以及数字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关于为什么会进入故宫工作,苏怡说,自己恰好研究清代皇家园林方向,又遇上了文化产业的转型时机,机缘巧合成为了一名故宫新媒体人,并且一干就是17年。

  “我在故宫做什么”,苏怡说,在前几年,这是一个很难向别人解释的问题。多数人能理解在故宫修文物,却很难理解在故宫VR”。从太和殿入手,苏怡团队开始制作故宫古建筑三维画,也制作了多期VR节目,以全新的方式把故宫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一段工作经历也使苏怡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故宫做VR、做新媒体,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文化遗产保护当中,是保护故宫文物的全新方式。面对故宫的186万件文物,如何将新技术与古老的故宫完美衔接,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12年的“我在故宫做VR”体验中,苏怡和她的团队做着这些有“故宫味”的工作,也慢慢产生了对这份故宫工作的归属感。

  “每天都可以接触不同的东西,内心十分充实。即使会面对琐碎的工作,也觉得非常值得。”

  关于数字化故宫的成果,端门数字馆、故宫网站建设、故宫出品APP,苏怡和她的团队做了各类尝试,帮助大家了解故宫藏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真正做到了让故宫文物活起来。她特别提到了天津大学科研团队拥有专利的“电子毛笔”,将这一技术运用到端门数字馆中,用电子毛笔写出水墨晕开的效果,游客在感受中国传统书法魅力的同时还能看到自己写字的得分,十分有趣,希望更多师生自己的科研成果能与这座数字化故宫相结合。

  在新媒体运用方面,苏怡也分享了许多心得。“蹭热点—接地气的反差萌”是改变故宫庙堂式、居高临下形象的第一步,一条初雪的微博与当时热播剧的初雪配炸鸡啤酒相结合,迈出了故宫新媒体革新的第一步;“有图有真相”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用镜头记录故宫的一砖一瓦;利用好新媒体的“视觉系”特点,并不断制造话题,让故宫新媒体平台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忠实粉丝。苏怡向我们分享了她的新媒体运营经验,而如今许多博物馆主动来与故宫新媒体学习交流,自豪和成就感写在了苏怡的微笑里。

  在这场讲座有限的时间里,苏怡向我们分享了许多建设数字化故宫的经验与体会,给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新媒体运营思路,也把一个活灵活现的故宫展现在了听众眼前。苏怡和她的团队将情怀和热爱融入了这份故宫工作之中,才让我们有幸见到这样一个数字化时代的崭新故宫。

  分享结束后,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特聘苏怡为天津大学新媒体中心创意导师,苏怡也表示希望更多的天大校友能够加入故宫新媒体团队中来,“相信在目前文化产业得到国家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数字故宫依然很有发展前途。也欢迎广大校友常到故宫玩!”

  据了解,天津大学传媒讲堂依托于天津大学新媒体联盟设立,并作为新媒体联盟的重要工作载体,将定期邀请互联网和新媒体领域专家走进天大,面向校内师生分享新媒体运营的最新理念与方法,举办工作沙龙等。

(编辑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