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交流 > 正文

天津大学经管学部召开青海民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座谈会

      2016-09-05       

  本站讯(通讯员 李岩)“刚进入天津大学,就被天大美丽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历史沉淀感和学术氛围所感染,落实两校合作交流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16级联合培养博士新生张志在9月2日上午天津大学经管学部举办的青海民族大学博士生座谈会中谈到。经管学部主任张维、党委书记李连种、副书记施亮星、学部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及学部团委相关老师出席了此次座谈会,会议由学部博士研究生辅导员许宪硕主持。
  张维代表学部的全体师生向来自青海民族大学的博士生们表示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相关的课程计划,建议大家选题在贴近民族事务关系的同时还要和公共管理相结合,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部的学术资源,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对自己所选课题深入研究学习。张维还强调,此次参加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无论在天大学习时间长短,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要积极与导师和实验室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参加学部的相关学术活动,例如学术讲座、沙龙和论坛等,以便开阔视野,用科学的思维去做研究。
  解晶在对天津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时说“此次联合培养项目仅面向14、15、16级20名优秀学生开展,大的方面服务于国家战略,小的方面与青海民族大学开展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为了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也在邀请民族学、公共管理学以及药学专家等方面做了很多的沟通协商,并单独设立了培养方案,选择了更多贴近管理学和民族学的选题,方便联合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了解我校的学术底蕴,更快融入到校园生活当中去。”
  14级联合培养博士生代表确生对在两校学习生活谈了自己的体会“通过两年的学习确实感觉到两个学校存在着学校、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但我相信这些差异都是学生们进行学术研究的驱动力。作为学生,我希望能在天津大学强大的学术背景及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所研究的问题能够真正服务于民族地区存在的一些落后差异之处,掌握更多的技巧、弥补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作为两校合作的载体,有责任有义务使这项活动真正开花结果。”
  “刚进入天津大学,我就被天大美丽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历史沉淀感和学术氛围所感染,落实两校合作交流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其次通过两周的新生入学教育,我切实体会到了辅导员老师们对他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向我们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最后我希望能在天津大学学习和成长,为社会做出贡献,今日我因天大自豪,明日天大因我自豪。” 16级联合培养博士新生代表张志谈了几点对天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感想。
  李连种对来到天津大学交流的青海民族大学的博士生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欢迎,并介绍了学部的建立情况。自1895年建校到学校成立经管学部再到管理学科成为天大支柱学科之一,李连种向学生们展示了天大经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他介绍,从一级学科到二级学科,从工科学科到经济类学科,从国家保密学院到宣怀学院再到大数据研究院,都体现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学部取得的进步。李连种提到,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肩上都承载着莫大的责任,他们对于青海民族大学未来的发展、两校合作项目的继续开展都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民族发展和当地社会繁荣都具有进步意义。李连种希望所有联合培养博士生都能够成为民族地区的脊梁,真正完成学部的使命“崇实事而求是,践商道以化成”。
  据悉,天津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是2014年教育部特批项目,也是《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协议》所确定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我校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截至2016年共招收3届20位博士研究生,其中80%为藏族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不仅服务于国家战略特殊需求,也符合两所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天津大学依托学科优势为青海民族大学提供科研、教学及师资支援,全方位支持两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进而协助青海民族大学顺利完成博士点申报建设工作。青海民族大学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为天津大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引入极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编辑 赵习钧 学生编辑 孙赫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