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交流 > 正文

化工学院多名教授荣获中国化工学会荣誉

      2021-08-19       

近日,中国化工学会公示了2021年度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授予人选和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授奖名单。其中,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巩金龙教授当选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士,马新宾教授荣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黄守莹副教授荣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

巩金龙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天津大学北洋讲席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Fellow(FRSC)。主要从事多相催化、能源化工应用基础研究,在人工光合作用、烷烃脱氢和二氧化碳转化与利用等领域取得系统研究进展。围绕能源催化过程中的微观本质问题,从亚纳米、纳米、亚微米三个尺度,系统研究了电子结构、缺陷结构和空间限域结构对表界面催化过程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利用催化剂表界面电子结构对催化活性进行调控的普适性方法;建立了催化剂缺陷位的新型调控方法;发现了催化剂空间限域结构能量传递的微观影响机制。

马新宾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工权威期刊IECR副主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面向国家资源和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重大需求,长期以一碳化学与化工为方向,围绕合成气的高效利用和Co2捕集与转化开展研究工作。获国际发明专利7项,中国发明专利38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成气制乙二醇/乙醇、草酸/草酸酯/碳酸酯等多产品路线,并拓展至黄磷厂、钢厂等尾气的资源化利用场景。在JACS、Nature Commu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80余篇,2014-2020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领域榜单。曾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黄守莹,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英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一碳化工团队和国家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化学工艺学》的骨干成员。面向国家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战略需求,从事合成气催化转化方向研究,重点围绕羰基合成和CO加氢等典型反应开展催化基础和工程放大的工作。主持完成了羰基化分子筛催化剂吨级工程放大并成功应用于千吨级合成气制乙醇中试装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Soc. Rev.、ACS Catal.、J. Catal.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1项。

据悉,为表彰在化工科学技术领域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贡献和成就的会员,根据《中国化工学会章程》和《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条例》,中国化工学会于2017年10月设立了会士制度,并于2018年开始启动了会士评选工作。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是中国化工学会会员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每年提名、评选一次。自2017年设置会士制度以来至2021年,共评选出会士56人,本领域的两院院士经本人同意可直接成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其中,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王静康院士于2018年度加入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余国琮院士于2019年度加入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李鑫钢教授当选2018年度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中国化工学会于1999年设立“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每年度评选奖励一次,旨在纪念侯德榜先生一生为化工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激励培养优秀化工科技人才、助推科技精英脱颖而出、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潜力。为培养举荐优秀化工科技人才、助推科技精英脱颖而出、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潜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