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校友 > 正文

化工校友录 | 传承一流 传承情怀 ——韩金玉校友专访

      2020-08-24       

图片1.jpg

本站讯(通讯员 付常辉)韩金玉,男,生于1963年10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科技大学党委书记。1981年-1993年就读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本科为核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为化学工程专业。曾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天津科技大学校长。

风华正茂 天大求学

“我是1981级核化工专业本科生,初到大学,充满向往,但很多事情却不懂。随着在天大化工的不断学习,我也在逐渐成长。”回忆起刚入学时,韩金玉充满感慨。当年恰逢改革开放初期,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他的大学生活同样充满活力与挑战,当初就读的核化工专业现在也已合并到了化学工程专业。不同于现在,那时中学阶段的学习资料相当贫乏。“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校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多的看不过来,想看什么书,各类的书都有,不仅是自然科学类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也非常多。”面对浩瀚书海,对知识充满渴望的韩金玉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图片2.jpg

虽然是调剂来到核化工专业,但随着深入了解,他感到了自己的幸运。“大舞台好唱大戏,天大化工,就像央视的春晚舞台,给了我们最好的学习和工作的平台。” 在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家“万人大学”中的最大学院就读,为韩金玉以后科研和管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风华正茂的岁月,在天大化工,他迅速成长起来。

大师云集 百炼成钢

“我上学时,学院大师云集,都是我们国家化工领域里最知名的学者、教授,如张建侯先生、张远谋先生、余国琮先生、张鎏先生、王绍亭先生、陈洪钫先生、李绍芬先生、王静康先生、许锡恩先生等。”这些先生们都亲自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并自编专业教材以解决教材匮乏的困难。王绍亭先生主编的《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李绍芬先生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等教材成为经典,为化工学子奠定了“三传一反”的专业知识基础。陈洪钫、王绍亭、许锡恩等先生全心关爱学生,为年轻教师解决实验室困难等都直接影响了韩金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先生们亲自授课,精心讲解、言传身教,让韩金玉懂得了“大学”,也真正开始接触学术。长于斯、奋斗于斯,在先生们的影响下,韩金玉在天大化工一待就是30年,他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也成长为了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片3.jpg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天大工科实力相对而言非常雄厚,师资队伍在全国的高校都非常有实力。”那时,先生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他们开展教学研究,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探索化工专业学科的教学模式,直接成果便是学院现在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五连冠”,也成就了“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学科评估“四连冠”,这些都得益于天大化工几代人长期积累形成的坚实底蕴。

千帆竞渡 力扛大旗

“我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母校的校训‘实事求是’挂在嘴边,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遇到困难就想办法,尽最大努力把事干好。”博士毕业十余年后,韩金玉做了自己学院的院长。他常说,做人一要成长,二要做贡献。面对压力,他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不断地提升能力。面对学院的学科建设、学科评估、教学科研等,他精心做好服务,为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做院长的那几年,学院在各大高校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了自己的优势,并不断扩大影响力。

图片4.jpg

“我1981年到天大,2011年离开,一共30年。可以说身体里流淌的是天大化工的血液,在天大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我人生珍贵的经历和财富。”一个人的成长跟时代分不开,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时代留下绚丽的色彩。离开天大后,韩金玉赴天津市教委、天津科技大学任职,无论在哪里,他都始终牢记母校培养,在立德树人的岗位上坚守初心。

拳拳之心 殷切寄语

“大学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使命,其中最重要是人才培养。”韩金玉认为,现在高校虽有科研经费、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竞赛获奖等的比较,但这些都是具体的、有数的,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是可以预期但不可估量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和价值所在。他最为骄傲的就是在学校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不断地培养优秀人才。

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韩金玉认为,学院应该在校友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交流的平台。化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学院一向重视校友工作,希望未来的工作中更能发挥好校友作用,服务和建设好母校、母院。

图片5.jpg

“欢迎你!未来的化学工程师”,这是1981年刚入学时的学院欢迎语,也是韩金玉一直在做的。


(编辑 焦徳芳 倪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