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贺靖淳)王书肖,女,1974年6月出生,河北藁城人,1991年-1997年就读于天津大学化工系。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
始于热爱,缘起天大化工
高中毕业时,出于对化学的热爱,王书肖的大学志愿全部填写了化工相关专业。从班主任口中得知天津大学是中国化工专业最好的大学后,王书肖毫不犹豫地将第一志愿定为天津大学。在采访中,王书肖几次动情地表达自己对于化工的热爱,“我想研究的不是纯化学,而是要与工程实际结合的化工学科”,天大化工,正是她的梦想扬帆起航的开端。王书肖在本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均就读于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七年的北洋时光,她在化工领域勤恳耕耘,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
岁月如歌,难忘母校恩情
谈起天大往事,王书肖十分感慨。当时的学费是200元/年,对于当时家境贫寒的王书肖家而言不是一个小数目。“入学报到之初,学校就给我们贫困同学批准了每年300元的贷学金,解决了学费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生活费补贴。正是天大给予的莫大支持,我才能在大学里专心学习”。是母校的关怀与资助第一时间解了王书肖的燃眉之急,让她踏上理想之旅。
“我常常喜欢坐在青年湖边,看书、思考、同友人聊天”,谈起北洋过往,王书肖陷入了久远的幸福回忆,“北洋的生活是自由的、是宽容的、是舒适的,这样的环境给了学生探索的无限可能性,繁忙的课业之余仍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后续我去清华读博,去哈佛做博士后,我也去过很多其它的学校,但我最怀念的仍是天大,因为在天大学习很安静,很幸福”。北洋打开了王书肖生活中新的一扇门,门后是命运的迭起。
实事求是,锤炼匠人精神
王书肖说,天大的课堂让她受益匪浅,印象最深的是柴诚敬老师的《化工原理》,“我迄今手里还留着本科时期《化工原理》的上下册课本,这对于我的学习以及后续的教学、科研以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一书的编撰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重温数次、保留至今,这是王书肖心目中全国最好的化工原理教材。天大老师要求极为严格,她仍能忆起午饭时间同窗留堂做实验的场景,也还记得专业实习中王晓静老师认真讲解每一个阀门的模样,以及自己第一次爬到化工厂20米高塔的切身感受。天大的学习训练,真切地锻炼了工程实践能力,这些宝贵的经历为王书肖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大实事求是的校训已深深刻在了王书肖的心中。2003年回国后,认识到国外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不能代表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她多次带领学生到几十家电厂、水泥厂、钢铁厂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实地测试。她始终坚持科学研究要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既要理论研究的创新,站在学科前沿,又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丰富的实践经历,使得她在三尺讲台上更有底气;求真的意志品格,使得她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向前。
攀登不止,传承天大品格
“从第一次走进天大开始,每天看着张太雷像,听着侯德榜先生的事迹,每天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家国教育”。当年王书肖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观察到化工厂环境治理比较差,从而有了改善生产环境的想法。在升入研究生阶段时,她秉持初心,跟随胡金榜老师开展锅炉尾气治理相关的研究。“天大化工做学问一直是面向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要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这也是王书肖一直秉承的理念,她坚信“我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改变世界,我们的使命就是让世界更美好”。
王书肖在校勤恳学习的七年,也是天大化工攀登不止的七年。化工学院的学科有了极大的拓展,催化、制药、生物等专业渐渐崛起,学科交叉也逐渐增多。王书肖说:“国之所需,吾辈所向,从燃煤二氧化硫治理,到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国家需要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这是一代又一代天大人的传承。
踏实求进,寄语天大学子
提到大学人才培养,王书肖说自己和天大的缘分从来没有中断,“感激天大的老师,也感激天大对我的培养,不只是科研的培养,更是生活的陪伴,这些影响我直到今天”。王书肖提到,天大老师一直是她的标杆和榜样,胡金榜老师对她的培养和支持更是终生难忘。读研期间,胡金榜老师鼓励王书肖独立工作的同时,也严格要求其科研进度,及时予以指导点拨;2001年9月17日,王书肖博士答辩时,胡老师作为答辩委员会的一员见证了这一庄重的时刻;2019年,王书肖获得“科学探索奖”时,胡老师不忘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并勉励王书肖再攀科研高峰。凡此种种,师恩难忘。
化工领域上至航天国防,下至生活点滴,化工人的使命是崇高的,也是接地气的。莘莘学子的每一点努力和进步,终将汇成江海,奔涌不止的是我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希冀。王书肖鼓励同学们,“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踏踏实实去做自己的事情”,“要有全球视野,做最好的科学;要存更高远的志向,成就国之重器”。
(编辑 焦德芳 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