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活动 > 正文

“N学科+心理学”天津大学5.25心理健康主题报告会圆满结束

      2020-05-27       

本站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供稿)2020年5月25日晚上,天津大学“N学科+心理学”5.25心理健康主题报告会在腾讯会议室顺利举行。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杨丽、副主任程诚、安莉以及智算学部、机械工程学院、精仪学院、教育学院等相关学院教师和同学们在线上聆听了本次报告。

本次报告会特别邀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咨询业务负责人任志洪教授作为年度主讲嘉宾,作了题为“基于大数据的心理研究及网络化心理干预”的报告。

任志洪教授首先对本次新冠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热线工作的推进、技术开发及管理机制向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作为教育部指定的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在过去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华中师范大学在教育部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领导下,多部门协同组织,汇聚了全国以高校为主的4000多名心理专业力量为应对疫情提供免费服务。平台开通以来,咨询师帮助求助者平复情绪,舒解焦虑,提供自我减压建议,起到了突出的心理支持作用,援助效果得到了参与者的肯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后,任志洪教授从大数据技术角度出发,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计算机领域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技术核心,以人类的文本语言为处理对象,去挖掘、分析语言背后所传递的心理含义,并分享了其研究团队选取国内知名的社交媒体平台,技术上依托百度AI开放平台,结合情感词与依存句法,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实例。

在网络化心理干预方面,任志洪教授分享了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借助心理援助热线平台APP对公众心理健康进行线上辅导的内容。如通过AI智能体检功能通过采集用户的语音信息,转化为文本数据,采取语义分析技术实现心理健康的检测,并且通过智能分析和提问来评估来访者的心理感受。在心理自助方面,任志洪教授详细分享了该APP背后的ACT心理模型,并且介绍了团队的新尝试——基于ACT的Android平台对话式情绪调节手机应用。

报告结束后,听众们提出的问题铺满了公共留言区。来自各个学院的老师同学们踊跃提问,表现出对这一领取浓厚的兴趣。如:真实咨询师与AI咨询师的分工问题、治疗同盟问题、对当下心理产品的交互体验的思考,以及对国外同类型心理平台的参考。任志洪教授对所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并且再次强调,目前的产品具有很强指向性,针对某种特定类型的症状与疾病,对于共病也难以检测,也即这个平台的直接目的是去“帮助一小部分人”。但是即便当下具有局限性,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心理咨询工具的研发有着光明的前景,期待着国内外研究者孜孜不倦地去探索,给心理健康领域带来更多的机会。

“N学科+心理学”5.25心理主题报告是天津大学倾心打造的,以面向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跨界主题报告会,是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心理育人理念,探索与新兴技术领域接轨,拓宽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思路,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每年中心进行跨学科探索的重要信号。每年5月中心会依据心理学科研究热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邀请一位行业顶级专家,和大家分享与跨界融合、新技术、新应用有关的“心未来”。

(编辑 刘晓艳 陈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