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人物 > 正文

中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天津大学兼职教授严东生逝世

      2016-09-18       

  本站讯(记者 赵习钧)我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天津大学兼职教授严东生先生,于2016年9月18日5时56分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严东生先生是我国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奠基人,被国际无机材料科学界誉为最有影响的学术领导人之一。1950年他排除万难回到祖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严东生先生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在高温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人工晶体、特种无机涂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严东生 资料图

  1918年2月,严东生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严治1908年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后长期任京汉铁路局工程师,建设平绥铁路干线。据严东生2010年口述回忆,其父为人正直,办事一丝不苟,两袖清风,从不捞取外快。“由于常年在外风餐露宿,他不幸染上伤寒病症,后竟卧床不起,撒手人寰。”当时严东生年仅7岁。
  其后,在家族亲友的支持下,严东生考取清华大学赴美读书,先后进入纽约大学化学系和伊利诺大学陶瓷系学习。1949年5月被授予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他同时被Sigma Xi、Phi Kappa、Phi Kappa Phi、Phi Kappa等四个荣誉学会选为会员,这在全美大学毕业生中极为罕见。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然放弃在美博士后的优厚工作,破除万难带头回国,为祖国的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

  1956年,严东生直接参与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1962年起草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1963-1972十年科技规划》,为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拟定了方向;在高温陶瓷制备方法、陶瓷制备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设计与微观调控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等诸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组织研制的碳纤维补强石英复合材料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关键部位,并推广应用于各类航天器,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组织研制大尺寸闪烁晶体,为我国在国际高能物理和晶体研究领域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1984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使中国科学院的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与工程科学的杰出人才。
  严东生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陶瓷材料专业78级毕业生王茜回忆道,“八八年前后,严先生当时是天大的材料学院的兼职教授,经常来学校做报告。当年比较年轻没什么顾虑,听完报告之后就跑去问严先生‘我考你的研究生行不行?’严先生就说,‘当然欢迎啊,但是我是很严格的人啊,你们要通过国家考试,考中了才能来我这里当学生。’”
  严先生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但待人却很平易近人,没有一丁点大师的架子。“只要他有时间他就会找学生交流,或者把学生请到他的办公室里来,详细询问这些学生学业进步的情况。遇到学生的问题困惑,他总能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答,但是他对学生的治学态度要求严苛。”王茜回忆,“被严老师改过的论文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红笔字,改得非常非常仔细。”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家臣回忆,“八九年左右,严先生参加了我硕士论文的开题和中期报告。印象中,先生非常平易近人,知识面很广。有时候,他给我们做报告。他做报告就是做实验,不是随便讲讲,学术功底相当深厚。”
  对于后辈,严东生先生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事业的大踏步发展铺路,为年轻人创造学业上进步提高的机会。王茜说:“九十年代初,我研究生期间,严老师就派我们到美国去参加陶瓷学会年会,之后还派我到英国、瑞典这些国家去合作研究,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少有的。”(编辑 赵习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