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 吕静
灵感:创作《师诵》姊妹篇——《学子诵》
115年校庆晚会上的配乐吟诗《师诵》是创作组的一个尝试,通过吟诵盛宣怀、赵天麟、茅以升等掌校人的诗作,表达我校从肇基北洋到今日天大发展历程中一脉相承的育人理念,并配以古琴、筝、笛、二胡等民乐演奏,展现学校百十五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上次诵读的是北洋“名师”,我们想这次可以诵读“学子”,从第一张文凭获得者,北洋大学的第一个毕业生王宠惠开始,选不同时期的优秀学子代表,创作一个《师诵》的姊妹篇《学子诵》。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创作灵感,后来几经变迁……
创作一部“诗歌的交响”,搁浅
创作组认为不能厚古薄今,诗朗诵不能只历数北洋时期学子们创造的卓越成就,还要说说新时期天大人取得的成绩,给今天的学子们鼓鼓劲、加加油。所以策划组改变了创作《学子诵》的想法,而是重新构思,打算创作一个“时空对位”的诗朗诵《共扬校誉于无穷》。设想要创作一部“诗歌的交响”,像交响乐一般,在过去和现代两个不同时空“横向”讲述不同的故事,同时“纵向”贯穿起来,还是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样能把北洋时期和天大时期的人物与故事以“时空对位”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北洋时期的办学成果和今天取得的成绩相呼应。这个创意很好,如果创作出来,一定很深刻和震撼。但这是一个近乎理想化的创意,距离校庆到来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诗歌的交响”搁浅……
时空穿梭,向先贤致敬
虽然“诗歌的交响”需要的“时空对位”不好实现,但不“对位”,可以“穿梭”呀!我们何不采用“时空穿梭”的形式,将北洋时期和天大时期交织呼应地来表达?就以“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为基调,先采用吟诵形式追忆前辈北洋名师和学长创造的卓越成就,然后与之呼应的是新天大人不负前辈期冀的决心和新时期取得的成绩。比如,北洋先贤王宠惠为近代法学第一人,北洋时期法学辉煌,那么今天法学院重建,我们期待法学复兴,实现古今呼应;再比如,北洋时期邓曰谟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而今天我们在航空航天事业中又创造了新的成绩,天大人在神舟飞船、探月工程中做出贡献,又是古今呼应;还比如,过去我们创立中国第一个水工试验所,那么今天我们在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中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还是古今呼应。等等。在这个思路下,创作组完成了新的诗朗诵作品。与此同时,我们得知庆祝大会上专门设计了“向北洋先贤致敬”的环节,表达对老学长的敬意,我们就顺势把这个诗朗诵定名为《向先贤致敬》。
“诗朗诵”变身“情景剧”
朗诵稿创作完成后,问题又来了:整个朗诵需要演员24人,表现王宠惠、王正廷、孙越崎等先贤的朗诵者需8人,表现今日天大学子角色的朗诵者需16人,如此多的朗诵者,在舞台上以何种方式朗诵?传统的朗诵方式恐怕不能承载这个作品。该怎么办呢?在一次导演组会议上,突然提到了毕业于影视学院的校友刘昊,他现在是一名话剧导演,何不请他改编一下这个作品,把朗诵稿变成“台本”。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就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当即联系刘昊,刘昊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这个诗朗诵被演绎为情景诗朗诵,把话剧和朗诵巧妙得融为一体——由一个小姑娘在梦境中误入校史馆,遇到最了解天大历史的老爷爷,展开了这一段向先贤致敬的故事……
这个作品的排练和演出中有太多的不容易。比如,老校友们从外地来津排练,排练完就急匆匆赶火车回去,连饭都来不及吃;再比如,这个节目的排练时间也是最紧张的,由于连续下雨,舞台灯光不能编程,视频一直在修改,所以直到晚会前一天,这个节目都没有完整排练过。而且这个节目需要24个麦克风,什么时候哪个麦克风给音,都必须精确。终于,10月1日快凌晨的时候,灯光视频麦克风都到位了,这个节目才完整地彩排了一遍。这些演员中有不少老同志,都是一直排练到深夜,他们的一丝不苟和敬业精神让年轻的同学们深深感动。直到演出完了,这个节目组的微信群里,大家还一直在抒发着各种感动。
何光韩(1970届校友)、杨金英(1969届校友)夫妇(10月3日)发微信:今晚刚回到家,本想明天再写几句话,但看到了群里的文字和照片,忍不住即刻要吐露心声。老实说,上台的次数不算少了,但这次还意犹未尽。晚会已经结束,可耳边还回荡着那些有点生拗的词句,似乎还想着:读得不好,重新来过!我们老了,好像稍稍矜持点好。但还是忍不住要说:很高兴,很高兴认识了美形美声的汪书记(汪曣),金属嗓音的张书记(张玉坤),潇洒倜傥的明教授(明东),美丽可人的张辅导员(张琳),颈项挂银铃的赵姑娘(赵亮)。很荣幸,很荣幸认识了儒雅的李老艺术家(李起厚),经常渗出微笑的刘导(刘昊)。不敢想,我们还能有下次的合作,但只愿,有朝一日在环绕斗兽场(宣怀广场)的道边擦肩而过时,你们还能认出我们来。很难忘,史慧书记对我们细致的关照,小宋(宋文杰)为我们奔前跑后的服务,必须向你们道一声:谢谢了!孩子们的朗读虽有瑕疵,但基本条件和青春激情令我们欣慰和振奋。请史书记(史慧)记住我们的一项请求:如果刻录了晚会或我们朗诵演出的视频,一定给我们寄一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