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谋发展 科技扬帆航北洋
—— 我校科技工作5年回顾
九次党代会以来,天津大学科技工作始终坚持“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方针,发挥自身优势,推改革、求创新、谋发展,厚基础、重落实、求突破,全面开展科研育人、科技强校工作。在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下,科技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具有天大品格、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加强,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科技水平和竞争力位于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为学校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筑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助力。
以项目为依托 增强源头供给能力
5年间,我校科技“大项目”“好项目”增长势头良好,千万元以上大项目累计达100余项,亿元大项目实现突破。2016年,我校获批国家首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项,合计国拨经费3.97亿元,全国高校排名第七。学校注重夯实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2013 ~ 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45项,获资助经费99737.55万元,平均资助率位居全国高校顶尖水平,达到30%以上。
以人才为根本 保障科技发展动力
九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培育高质量、高水平人才为主线,科技人才队伍逐渐壮大: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4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4个;获批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领军人才13人,青年科技优秀人才19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8个。为挖掘有成长潜力的年轻人才,学校2012年启动了“北洋青年学者”计划和“北洋学者·青年骨干教师”计划,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营造了更加浓郁的科研氛围,2013 ~ 2016年共有79人入选“北洋青年学者”计划,370人入选“北洋学者·青年骨干教师”计划;不断探索团队建设的方法与路径,2013年启动专职科研队伍,使基础研究队伍更加稳定,各项科技成果更加丰硕。
以平台为支撑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科研方向引导布局,打造和强化一批创新平台。
学校注重战略谋划布局和科研组织工作,在多个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突破再到产业示范应用进行链条式布局,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5年间,学校新增国家工程实验室2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家、 “111引智基地”3家,天津市重点实验室7家、天津市工程中心15家,建设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4家。截至目前,我校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含参建)、国家工程实验室4家(含参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家、“111引智基地”7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家、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3家、天津市工程中心21家、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4家,此外还有多家国防科研基地。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服务区域创新创业。
我校探索打造“政产学研用”模式,围绕企业、产业链、省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5年来,学校新建武清前沿院、青岛研究院等4个区域研究院,目前5个区域研究院共有科研用房15万平方米,科技经费增量近亿元/年、孵化企业61家、获批科技部认定的众创空间3家;按照“优势学科-优势产业-龙头产业”捆绑式发展模式,建立了61家校企联合研究机构,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有效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影响力全面提升,通过专职经纪人拓宽业务渠道,30个分中心遍及全国16个省市区和20多个地级市,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以质量为核心 产出丰硕科研成果
5年来,我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6项,其中9项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12项;天津市科学技术奖87项,其中一等奖30项。
元英进课题组在《科学》封面发表了两篇长论文
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我校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实现了巨大飞跃,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海燕”水下航行器打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扭转了我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引领了新型水下航行器技术的发展;“神工”系列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随“天宫二号”一同飞天,开启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经多番论证获得广泛认同,项目建议书通过部门(教育部)评审;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并建立了基于“安全域”的电网智能调度在线预警和安全防御技术体系,成果出口美国,受到世界广泛关注。
高水平科技论文数量逐年攀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据图书馆统计,2016年,我校作为第一作者单位SCI收录论文3087篇,比2012年的1469篇翻了一番,一区、二区论文比重达到49.76%,较2012年增长了12%。2017年3月,我校化工学院元英进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2篇研究长文。
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不断开创新局面。
我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实现连续增长,2016年申请专利2406项,2013 ~ 2016年累计申请国内专利8229项;获授权专利3609项,其中发明专利2579项;累计申请国际专利114件,目前学校掌握有效发明专利4343项。我校逐步实现了知识产权信息化,建立了“互联网+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结合项目开展专利布局,涌现了一大批高水平、重创新的优秀专利,九次党代会以来,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0项,获天津市专利金奖9项、优秀奖6项。
“海燕”水下航行器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以服务为保障 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深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落实习近平在“科技三会”上提出的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通过以“大项目”“好项目”为抓手,以大成果好成果为目标,我校建立了高效的科技组织管理和评价激励机制,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方面“打出”力度大、针对性强的“组合拳”,营造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科技氛围;研究制定了《关于发表合著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补充奖励的通知》《天津大学鼓励创新创业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试行)》《天津大学关于鼓励科研人员承担重点项目的意见(试行)》和《天津大学关于进一步明确中央军委系列研究任务校内认定标准的意见》等文件,大力推动我校科技工作逐步向“一个扎根”和“两个聚焦”“三个面向”和“四个服务”迈进,进一步推进科技信息化,深化“放管服”,着力打造科技工作的“天大”质量,使我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我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