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专题新闻 > 学习十九大 > 学习笔记 > 正文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感悟】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2017-09-22       

材料学院2017级直博生 王楷萌

  李大钊曾说过“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习近平总书记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黄土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要把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要把无悔的青春篆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丰碑上。

  上周拿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将其作为枕边书,每天晚上都会读上一部分,扫去内心的烦闷,体会心灵的沉淀。习近平总书记作为“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的陕北又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还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从书中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遭遇“过四关”,干农活等等,他从未惧怕这些苦难,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吃苦耐劳。正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我们青年一辈需要学习的地方,不畏艰苦,自强不息。在人生道路前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挫折,要勇于直面困难,克服困难,正是拥有了这种种的苦难和不断击败苦难的经历,才能磨炼我们的毅力和斗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尽管条件艰苦,每日劳作到很晚才能休息,还依旧坚持读书,追求思想进步。书中有提到习近平总书记读书注重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知青下乡时期他从未想过要放弃读书和思考。而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更应该弘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刚刚踏入科研的我,其实是迷茫惶恐的。没有定下来课题研究方向之前,我无从下手,像一只无头苍蝇乱飞般地查找文献,却依旧找不到思路。在导师和师兄及同学的开导和指引下,总算有了基本的研究方向,我松了口气,却发现自己面对全新的课题方向没有任何的基础知识,需要一点一点地学习基础,才能开始后续的设计试验研究。烦躁不安的我,翻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渐渐缓和自己急躁的心态,现在我所遇到的小小困难相比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遇到的苦难又算什么呢,而且科研之路怎么可能顺风顺水,一蹴而就呢?因此,不管是科研道路还是人生漫漫长路,都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打好基础后,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打磨,不断沉淀,在一步一步磨练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既然选择了科研,就要坚定信念,砥砺前行,矢志不渝地走下去,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春应以奉献为荣。习近平总书记将7年的岁月奉献给了黄土地,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切身地体会老百姓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做实事。采访中有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敢说敢做敢担当。青年人更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敢于担当的精神,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胸怀理想,秉承家国情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

  我已经在天大度过了大学本科的四个春秋,很高兴接下来还要在天大继续奋斗五个年头。天大一直以兴学强国为办学宗旨,作为天大学子,更要秉承家国情怀、实事求是,为国家建设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 赵习钧 闫韶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