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专题新闻 > 两会时间 > 正文

【两会时间】新华社:张水波委员:高等教育专业应做“供给侧”改革以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19-03-11       

新华丝路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何丽丽、邹晨洁、李鲲)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表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等教育专业也应做“供给侧”改革。

张水波说,在精心的顶层设计与不断完善的政策推动下,“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的5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设施联通方面。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张水波介绍,2018年国内29家承担“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重任的大型国际工程集团公司在接受调研时,把“具有家国情怀的熟悉基础设施国际化经营规律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列为最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麦肯锡《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高层次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发布的《“一带一路”人才白皮书》显示,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人才挑战集中在质量上,66%的企业表示难以找到高级别人才。

张水波表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是设施联通的关键,但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短期回报低、建设过程复杂并易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其长期的运营也会受到后续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派别利益等影响,这一“投、建、营”过程十分复杂,涉及技术、经济、金融、法律、跨文化等专业知识。因此,具有国际化视野、家国情怀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做好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必要条件。

张水波表示,一方面,我国大量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走出去”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严重匮乏。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和学科设置来看,高等教育难以满足能够可持续地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为此,张水波建议应从六方面对高等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

第一,改进相关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改课程设置,增加“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涉及的相关专业包括:路桥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储运工程、海洋工程、工程管理、市政工程、港口工程、水电工程等,在此类工科专业中增加一些通识经济管理和跨文化课程,并强化英文教学;在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等专业中,增加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和运营方面的课程。

第二,在现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中,鼓励和引导高校开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工程管理与基础设施运营”等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专业方向。

第三,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面设置“‘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经营”二级学科,培养高级管理和研究人才。

第四,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增设“全球工程经营”或“‘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经营”本科专业。并聘请长期从事国际工程一线管理的资深业界人士担任讲课老师,弥补学校老师在实践知识方面的不足。在办学方式上,高校可以与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央企等合作,采用“3+1”联合培养方式,从而快速为企业培养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

第五,我国高校还有约11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和通用语言尚未开设课程,小语种人才存量明显不足。根据“一带一路”国家使用的语言情况,适当增设相关“小语种”本科专业。

第六,出台政策,鼓励高校为企业开展“‘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管理”高端培训。

新华社:http://app.silkroad.news.cn/?app=article&controller=article&action=show&contentid=132835&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编辑 焦德芳 刘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