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专题新闻 > 建校125周年 > 正文

【建校125周年】今晚报:全球天大人 携手筑小康

      2020-09-28       

《今晚报》2020年9月28日第02版

本报讯 (记者李杨) 今年10月2日是天津大学建校125周年纪念日。在昨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介绍了2020年天津大学建校125周年主题活动相关内容。

据雷鸣介绍,今年的天大校庆主题为“全球天大人·携手筑小康·共建地球村”。10月2日,天大将通过12.5小时的网络直播呈现全景天大、全程校庆,让大家“沉浸式”体验大学之美。

校庆期间,天大将举办“爱国奋斗的足迹”办学成果展、大学文化高端论坛等活动,还将发布“125个重大科学问题”,并开展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等学术活动,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天大智慧”。天大发动校友力量支持创新创业,在全国4个赛区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此外,学校将以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形式同市民网友欢度国庆中秋,举办建筑光影艺术秀和千架无人机表演。10月中旬,冯骥才教授还将发起“红叶季”活动,呈现金秋、红叶、锦鲤与人文艺术交相辉映的文化盛宴。

矢志创新践行科技强国

“以 ‘实事求是’ 的校训、‘严谨治学’ 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投身科技强国使命,这是125年来天大科技工作者始终不变的信仰和追求。”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元英进介绍了天大科技工作者近年来奋力科研攻关、服务国家战略的累累硕果。叶升华院士团队的高精度大尺度测量技术有效破解了我国大飞机等重大装备数字化制造过程中的核心技术难题;王静康院士开发的医药工业结晶技术在青霉素结晶领域已占到行业推广面90%以上,节能70%以上;余贻鑫院士团队的“智能电网”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200多个城市的电网建设改造工程,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这些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的科学家,产出了一批批硬核科技成果。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天大的科研布局已形成“上天”“入地”“下海”格局,如“脑-机交互”系统在“天宫二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实验;“无人机发动机”为填补我国海洋及森林等领域无人机动力空白做了有益探索;学校自主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浮星”深海智能浮标等用于海洋资源开发。

“我们将继续围绕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激励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在独创独有上下真功夫,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民生改善提供更多硬核的科技支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元英进表示。

多元帮扶助力脱贫攻坚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年开学季,又有两名宕昌一中学生成为天大一分子,而他们的老师就是天大支教的研究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天大‘北洋薪火计划’招募的1598名志愿者当起宕昌33所学校5000余名学生的‘小导师’,受助学生中有71%在期末考试中成绩进步。还有咱大寨村如今远近闻名的挂面车间,恢复生产不到4个月,销售额就达到了80多万元,老乡们都说,在家门口就能赚钱,高兴得很。”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大学扶贫干部何立乾通过远程连线发来扶贫战线上的捷报。

据介绍,天大近年来定点扶贫甘肃省宕昌县,结对帮扶天津市静海区付家村,对口支援兰州交通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对口合作海南大学、宁夏大学。

“宕昌县属于全国深度贫困县,是学校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天大扶贫工作相关负责人李武介绍,自2013年起,学校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帮助宕昌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今晚报: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20-09/28/content_15354_3390528.htm

(编辑 焦德芳 柴海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