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千年大计。
如何进一步找准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科学有序推进“双碳”,实现减污降碳提质并举?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代表委员们既有研究思考,也有实践中的感悟。
“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作为全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主战场,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面积占到了全市规划总面积的45%。如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逐渐显现。”全国政协委员、津南区政协副主席罗家均说。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释放绿色生产力……读懂生态与发展的辩证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增加发展的“含绿量”,就是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绿色,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理念。加快推进“871”重大生态工程,绿色生态屏障与北大港、七里海湿地等形成贯穿南北的“生态带”,不仅为当前发展增绿降碳,更为今后发展拓展生态空间和战略空间。向绿而行,要有“破”的勇气,也要有“立”的韧劲。从大力度整治“散乱污”企业、解决“钢铁围城”“园区围城”问题,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抢抓绿色发展机遇,围绕绿色做功课,增加的不仅是生态绿色,更能带动发展“质”的进阶。
推动绿色发展,降碳是重要抓手,创新是关键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气质。打赢这场硬仗,就要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以创新思维应对。比如瞄准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能源结构优化;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等。”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说。以“双碳”目标引领,积极布局绿色能源、低碳产业、清洁技术,从能源供应到能源消费,从生产到生活,推动全链条向绿色转型,坚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大,发展的韧性就更强。
绿色,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百姓幸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等,一系列努力之下,我们看到,很多水域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以于桥水库为例,它的水质已稳定在三类标准。说到底,有了好生态,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周潮洪多次为水资源治理和保护发声,水生态环境在逐年改善是她的最大感受。
绿色里有幸福,绿色里有价值。汇聚强大“绿色合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百姓幸福的增长点、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我们定能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李娜)
津云:https://www.app2020.tjyun.com/cms_sys/cms_template/000/000/093/index.shtml?appId=1b8b3255-58d4-4ba7-b0f7-9d136547eb38&jsonUrl=https://static20.app2020.tjyun.com/jyapp/cms_mob/v200/cms_news/000/000/052/412/000000052412717_a5746d0b.json&resourcesUrl=https://static20.app2020.tjyun.com/jyappv300/cms_mob/v200/cms_oth/chan.json&jy_uid=-1460102563&newsId=052412717
(编辑 刘延俊 吴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