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专题新闻 > 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 > 正文

【第三次人才工作会】事业激励人才 人才成就事业

      2022-04-24       

本站讯(记者 赵晖)在地科院“纳米铁碳团队实验室”,孙富生老师正在指导学生进行青藏高原冻土好氧性温室气体排放室内培养试验。因为是持续性试验,疫情期间他克服种种困难,奋战在科研一线。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科院院长刘丛强干脆住在了办公室。学院书记徐延平也陪学生封闭在校内。电梯里贴了一张“双升”英雄武林大会的战书,楼道里还有一张寻访食堂美食的海报。

认真工作,快乐生活,享受科研的快乐。天津大学地科院展现了大学青春奋斗的朝气。

2015年成立研究院,2020年成立学院,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在天津大学这所百年学府中很年轻,但发展的步伐却铿锵迅猛,人均科研经费全校名列前茅。

“我希望在地科院这个平台上,大家能尽展其才。”刘丛强院士认为,学院发展,引才、育才,用事业激励人才成长是关键。

筑巢引凤,刘丛强院士刚到天大时工作地点是现在地科院后面放仪器的那座三层的小楼。来的时候,里面还有不少杂物。不问工作环境、不问工资,刘院士唯一上心的就是仪器。从2015年到2017年,借助交叉平台培育,地科院牵头,科学、精准地配置了一系列必要的科研设备。

124EE

“研究地球科学,需要采集很多样品做精密仪器分析。系统性、整合的科研设备能给研究带来巨大便利。” 徐延平介绍“筑巢引凤”是刘院士延揽人才的第一招。

以前做一个实验,需要跑好几家,但在天大能一站式解决。很多来参加青年科学家论坛的青年学者看到这些仪器都是眼前一亮。

平台搭起来了,引人就好谈了。“平台搭建完成,意味着科研团队来了就能进入研究状态,而去别处则意味着要花一两年建实验室。一个干事创业的平台,一定能吸引想干事的人。”这两年地科院按照学科发展规划,精准引进人才。

徐胜、傅平青、陈玖斌、刘静这几位国家杰青级别的人才都是刘丛强院士亲自谈回来的,研究方向也是经过一轮轮讨论、打磨慎重确定的。他们领导创建了构造地貌、地气界面、同位素前沿科学等三个研究中心,并作为地理学和地球系统科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带领学术团队探索建立地表层圈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和环境效应研究领域的多学科综合理论体系,推动形成“地球系统地理学”学科特色。

引才,引不是目的,发挥人才作用,成就事业才是初衷与目标。

学院引进的中坚力量,每一个都是刘院士亲自去谈的,了解每一个人的特点,诉求,学院层面能支持什么,在学校层面能争取支持什么,一人一策配置干事创业的土壤。但这只是完成了人才引进的前期工作,如何让人才适应土壤,扎根发展才是引才的重点。“引进人才的学科方向甚至重点基金的申请本子,刘院士都会和团队反复打磨,帮他们快速适应,迅速成长。”

2016年,王铁军博士回国入职地科院。入职后学院对王铁军的学术方向规划进行了认真思考与讨论,鼓励其重点开展天津滨海湿地研究,并给予团队助手、研究生指标等支持,还依托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服务团队科研工作。2019年,在刘丛强院士的指导下,王铁军调整自身研究方向,与几位同事以学科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系统整合学院关于滨海地球关键带研究的工作基础,组织申请并建设“天津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于2020年获科技部批准,实现天津大学和天津市在国家级野外站方面零的突破。2021年,王铁军博士获批主持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在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研究与服务地方发展方面继续做出贡献。

精准发力,年轻的天大地科院迅速打造了地球系统科学交叉研究创新高地。引进的4位优秀人才承担1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人均科研经费1016.2万元;承担11项科研项目,人均科研经费409.5万元。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资源调查项目、高水平论文都有斩获。天津大学进入ESI地球科学领域全球前1%,学院在发展快车道上加速前进。

引人的目的在于育人,全方位培养、支持青年成长,帮助“青椒”成长为“大师”,培育青年学生全面成长。

刘丛强院士主持开设地理科学本科专业课《地球概论》暨“走进地球科学”系列讲座,邀请八所知名院校/所的6位院士及7位青年学者共同讲述多姿多彩的神奇地球,引起强烈反响。于贵瑞院士独立讲授32学时《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课程。陈玖斌负责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双语)》获得天津大学研究生优秀在线课程一等奖。

系统和交叉是天大地科院的特色与发力方向。每年述职,地科院学术带头人汇报的不是又发了几篇论文,培养了多少学生,申请了多少项目,而是要回答:如何带领这个学科向地球系统科学的大目标努力?怎么做的?怎么交叉?现在大概做到什么程度?你未来还要怎么做?

“每年这个报告都不好做,但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研究室主任们纷纷反映做这个报告很烧脑。

“我们学院可以说是国际化办学科研标准,从科研仪器平台,到所有老师人员都比较顶尖,对我来讲,真是能快速扩宽自己的科研视野,和同事交流过程中也能互补共进。”孙富生说,年底述职,刘院士的点评总能在科研方向和研究深度上给与青年学者指点,“他建议我把滨海湿地有关碳固存的热力学机理讲明白,让我豁然开朗。”

传帮带,一起为科研目标努力,从院士开始率先垂范。一颗公心,满室温暖,有人文关怀,更有公平客观,地科院里有着科研应有的氛围。

在地科院首个五年规划(2016-2020)里,首要建设任务是 “培养和引进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建设一支60人左右的结构优化、国际化程度高、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地科院做到了。

(编辑 赵晖 张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