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0年前,一把思想的铁锤,敲醒千年沉睡的雄狮;一把智慧的镰刀,割断一切旧世界的枷锁;一艘沉稳的航船,满载着中国人民图强的梦想;一只嘹亮的号角,奏响中国人奋进的凯歌!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华民族洗刷掉百年污浊,历经百年沧桑求索、艰苦卓绝、改革创新,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本报开设“建党百年”专栏,讲述跨越2个世纪的”北洋人”和“天大人”中国共产党员们的人生故事,报道我校党组织和党员践行党的宗旨的事迹和纪念共产党成立百年的系列活动等。
忆往昔,心潮澎湃;看今朝,锐意进取!让我们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紧紧跟着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校园中张太雷铜像
张太雷: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 中国新闻社记者 张道正 高鹏
在天津大学敬业湖畔,北洋广场旁边,有一座地标性的雕像。雕像的主人公是一张英俊年轻的面庞,戴着眼镜的书生模样,沉思着看着校园的年轻学子。他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1927年,他在领导广州起义的战斗中牺牲时,年仅29岁,生命戛然停止在最美好最壮阔的青春年华。
张太雷
在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天津大学等地,追寻烈士的足迹。
中西文化教育
培养“进步少年”
“张太雷出生于江苏常州,祖上是知名的官商世家,父亲是个秀才,所以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传统国学教育。”张太雷的外孙冯海龙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由于幼时家道中落,寄居于外公家,依靠其母帮佣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张太雷自幼在贫苦中磨炼,对穷苦人民有着一种天然的同情。
1911年夏天,张太雷以优秀的成绩从西郊小学毕业,顺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他与中共另一位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是同校好友。“这所学校很多教师都有留洋归国的经历,张太雷在此接受了新式教育,他的英文非常好。”冯海龙说。
他与先期入校的瞿秋白开始关心国家大事、抨击时弊,共同探讨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
津沽求学
进步青年投身五四运动
在天津大学校史馆张太雷纪念室大约60平方米的空间中,集中展示了120余幅历史照片和一些珍贵物品,物品包括张太雷在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的成绩单、毕业证书等。这些照片和实物真实地记录着这位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建者、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天大档案馆张太雷展室
张太雷未取走的大学毕业文凭
“1916年9月至1920年6月,张太雷就读于北洋大学法律学门己班,在校用名张曾让,参加革命后改名为张太雷,寓意‘打破旧世界的惊雷’。”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蔡文杰介绍,“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大学,校风严谨求实,人才辈出。张太雷在此学习期间,努力汲取知识,同时关注和思考着时事变化和国家命运。”
1918年,为反对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秘密签订《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张太雷参加了学生爱国运动,并作为北洋大学学生代表,与直隶女子师范学校学生代表郭隆真、南开学校代表马骏等建立了联系。
蔡文杰告诉记者,从1918年下半年开始,张太雷在英文报纸《华北明星报》做兼职编辑、翻译,并因此结识了在天津的俄共(布)秘密党员鲍立维,这成为张太雷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与鲍立维的交往给张太雷打开了观察世界的一扇窗户。”冯海龙认为,在五四运动之前,张太雷就通过鲍立维,直接了解到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等共产主义运动的讯息。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太雷积极投入到反帝爱国运动中,多次参加集会游行,并深入塘沽、大沽等地向群众进行爱国宣传。期间,张太雷结识了李大钊、邓中夏。1920年3月,他加入了李大钊在北大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此后,张太雷协助李大钊为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并不断将秘密翻译的社会主义文献送往北京。
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
走上职业革命道路
1920年6月,张太雷圆满结束了历时4年的大学生涯,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从此,他走上了一条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天津大学张太雷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静告诉记者,张太雷在北洋大学毕业后,往来京津之间,为革命奔走。
天大设计院设计的常州张太雷纪念馆
张太雷奉李大钊指示,负责在天津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10月,张太雷与谌小岑、吴南如等人在天津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中旬,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天津特别二区大马路一家裁缝店正式成立。张太雷被选为书记。会议通过了张太雷起草的团章,该团章明确规定团的宗旨在于“研究和实现社会主义”。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广泛宣传革命思想,推动天津、唐山、长辛店等地的工人运动,先后创办了宣传工人运动的报纸《劳报》《来报》,并分发《共产党》等革命刊物,产生较大社会影响,被誉为“比较彻底的中国青年组织的楷模”。同年冬,张太雷与邓中夏等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前往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培养了工人运动的骨干。
“他领导的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当时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组织中是绝无仅有的。”冯海龙认为,张太雷成为天津最早的共产党员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不是偶然的。“他领导的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活动持续了约3个月,时间虽短,但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与组织工人运动、团结教育青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以后天津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登上共产国际
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人
“我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我先前本也有做官发财的心念,但是我现在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这是张太雷1921年2月作为中共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前往俄国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任中国科书记前,写给妻子陆静华信中的一段话。
冯海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他家庭很贫寒,家人希望他毕业以后能够谋取一个好的职业,从此改变他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从北洋大学毕业原本很容易做到这一点,但他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走上了充满艰险的职业革命家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1921年6月,张太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出席了共产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张太雷向大会提交了一份10000多字的长篇书面报告并在会上做了5分钟的即席发言,详细报告了中国的社会状况、社会各阶层及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展情况。
张太雷在共产国际会议上
“张太雷参加此次会议意义重大,这是尚未统一的、襁褓中的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最高级会议上的第一次亮相,这对于共产国际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对于中国共产党直接了解列宁有关东方革命的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冯海龙指出,这对于当时只有50多人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意义非凡。
共产国际“三大”期间,张太雷还提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贯彻列宁有关东方革命的理论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这个论断在中共一大前夕提出,是非常超前的,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关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理论最初的表述。”冯海龙说。
投身革命实践
为国为党奉献年轻生命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领导了广州起义,他担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书记和起义总指挥、广州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兼人民海陆军委员。12日,张太雷不幸在指挥战斗中牺牲,年仅29岁。
张太雷指挥广州起义
在天津的5年时光里,张太雷打下了扎实的学识基础,培养和锻炼了卓越的组织才能,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完成了由一个求知、爱国、追求真理的进步青年向一个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者和领导者的转变。以天津为起点,张太雷开启了他为之终身奋斗的旨在谋求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之路,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而且为现代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年轻一生是丰富多彩的,对中国共产党、共青团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冯海龙说,张太雷等革命志士为之流血牺牲的事业,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他(张太雷)为天下人谋永久的真正的幸福的理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太雷精神 源远流长
□ 张昊 管虹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从嘉兴湖畔的一叶扁舟开辟新纪元,到昂首阔步迈进社会主义新时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之付出了鲜血与生命,谱就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抒写了一部部壮丽辉煌的革命史诗。革命先驱张太雷便是其中之一。
在天津求学时的张太雷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我们缅怀张太雷的光辉业绩,探索其身上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对于在新时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太雷作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先行者、伟大实践者和革命真理的坚定追求者,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始终坚定追求真理的理想信念
古语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初入北洋时,张太雷也怀有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梦想。但在求学期间,通过与鲍立维、李大钊、维经斯基等人的交往,加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学习等,张太雷进一步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自此,他的个人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根据同学李子宽的回忆,“太雷已醉心于另一种新的做人标准,放弃旧的出世途径,态度甚坚决。”
张太雷陪同维经斯基会见李大钊、陈独秀
五四运动后,张太雷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从投身革命开始,张太雷便怀着“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的心愿,抛弃了个人的一切荣辱得失,以党的事业为第一生命,即使在生死关头也毫不动摇。大革命失败后,他主动请缨,来到血雨腥风的广东工作,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并为追求真理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张太雷牺牲后不久,他亲自介绍入党的昔日同窗瞿秋白写道:“他在党里历次担任负责的工作,他的坚决与耐苦是一般同志所知道的……他死时,还是希望自己的鲜血,将要是中国苏维埃革命胜利之源泉!” 中共六大将广州起义日(12月11日)定为固定纪念日,1938年的《共产国际》月刊刊登的《纪念广州起义的组织者张太雷同志》一文中,对张太雷进行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国的工人和农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中国革命最伟大的战士张太雷同志永垂不朽!”
始终怀有忧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家和国的深情大爱,这在张太雷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张太雷年幼时曾随父亲到江西安源煤矿谋生。8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回到常州,靠为人帮佣为生。煤矿工人的悲惨生活和运河两岸农民的痛苦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忧国为民的种子。他同情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对孙中山宣传的“天下为公”思想大为赞同。有一次,他和同学在大街上看到一位黄包车车夫的帽子被大风吹掉,便跑过去捡起并给他带好。同学询问原因,张太雷回答,“他拉着车子,停下来捡帽子很费力,而我这样做是很容易的。” 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其家庭一向重文崇礼,坚决支持张太雷求学。从小学开始,张太雷成绩优异,常常获得学费减免。课余时间,他喜爱读书,尤其酷爱《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常常以书中的豪侠人物自居。小学毕业前的某个夜晚,张太雷在煤油灯下读《岳飞传》,母亲在旁边忙着针线活计。当读到岳母刺字时,他严肃地说到:“妈妈,我一定要上中学,将来也要报效国家!”
张太雷同在津常州校友合影
进入中学后,他与瞿秋白相识,并受到民族革命教育思想的影响。两人共同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刊,讨论国家大事,甚至带头剪去头上的辫子。1915年,袁世凯称帝,并签署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张太雷听完后义愤填膺,主动向同学们控诉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并积极参加声讨袁世凯的斗争和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
大学期间,他曾一度有毕业后去上海当律师的打算,但强烈的家国情怀却让他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1918年,张太雷作为天津学生代表之一,与北京学生积极配合,开展抵制段祺瑞政府的卖国行径斗争。不久,他在北洋大学成立了中国学生最早的革命团体之一——“社会改造社”。五四运动期间,他作为学生代表积极参加讲演、请愿和营救被捕同学等活动,成为天津爱国运动的骨干。“为天下人谋永久的真正的幸福”,张太雷这种忧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一直延续至其整个革命生涯。
始终蕴含敢为人先的首创思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她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 ,这种精神也始终激励着包括张太雷在内的无数革命先驱。
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张太雷始终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他逐渐了解到革命的真谛,认为“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 ,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张太雷自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在天津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并担任书记。此后,他参加了中共二大和三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
张太雷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使者。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张太雷代表中国共产党作书面报告,他是少数见过列宁的中国共产党人之一,并担任过维经斯基、马林等共产国际代表的翻译和秘书,展现出杰出的政治、外交才能,被誉为“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张太雷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还是党内著名的宣传家,曾在《前锋》 《向导》《人民周刊》《中国青年》等刊物上撰写百余篇文章,被李大钊赞为“学贯中西、才华出众”。此外,他还参与过中共领袖、共产国际代表、苏俄使者同孙中山等国民党要人的多次重要会谈,对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国共合作有着特殊贡献。1927年,他壮烈牺牲,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
始终保持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
在北洋求学期间,“爱国奉献”的传统始终影响着张太雷,并使之抛弃了升官发财的念头,选择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旅程,且这种思想逐渐演化为一种为争取革命胜利和人民解放而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
五四运动期间,张太雷奔赴塘沽等地区演讲,深受群众欢迎。据天津《益世报》记载,张太雷的爱国演讲“每次听者达数百人,闻者无不点头称是”,当他们登上火车准备回市区时,“听者犹相聚不散,引领遥望,似恨时光短促,不能尽欲所闻”。在共产国际期间,他参与筹备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日本。在他的努力下,日本共产党于1922年4月秘密建立。大革命期间,张太雷担任广东革命政府高级顾问鲍罗廷的助手和翻译,兼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和宣传部长。他工作十分忙碌,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同事王一知评价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宣传鼓动家”。鲍罗廷的秘书阿基莫娃曾回忆道:“张太雷坐在一张未上漆的简易书桌边工作,桌上堆满书籍、报纸和手稿……不管什么时候走进去,他总是在埋头工作。”他和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农讲所的毛泽东、黄埔军校的周恩来一起被大家誉为“4个特别忙的人”。
张太雷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根据党的指示和事业需要,曾从事过建党建团、国际活动、青年运动、统一战线、党的宣传以及军事斗争等多项工作。无论从事任何工作,他都坚决服从、全身心投入。在革命危急关头,张太雷总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次受命于危难之中。1927年11月9日,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张太雷赴广州领导武装起义,他立即告别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前往广州。12月12日中午,张太雷在主持广东工农兵拥护苏维埃政府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后,在前往指挥战斗途中,遭敌伏击,壮烈牺牲。
张太雷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也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青年人要学习太雷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本版刊登于2021年3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4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刘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