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科技创新:我校深度参与天开园建设综述

      2023-05-25       

深耕天开科创园是“天大的事”

—— 我校深度参与天开园建设综述

□ 本报记者 赵晖

开出天开园第一笔发票,提请天开园第一个知识产权申请,签订天开园第一个技术开发合同和第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合同……在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园之际,天津大学用一系列“第一”推进天开园建设,在助力天津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做“天大的事”。

1A6E9

远眺天开园

城市与大学相互滋养、相互融合。天津是诞生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城市,天津大学也在天津这片热土上诞生了诸多的“第一”,“兴学强国”和“矢志创新”是天大品格的集中体现。天开园是天津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的启新之举,也是天津市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的重要举措。向科创要未来,夯实天开园就是夯实天津的未来,也是“天大人”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的新际遇。

1AAB9

天开园外景

“在参与天开园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发挥大学在创新人才、知识和文化上的优势,集聚力量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更好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号召有志创新创业的师生到天开园建功立业。

遴选首批28个硬核项目入驻,涵养创新创业生态,募集3600万创新创业奖金……天津大学拿出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遴选最适合的产业化项目,准备最充足的创业基金,以“求是”“求实”的实干姿态,深度参与天开园建设,为科创天津贡献“天大力量”。

用前沿科技“点‘智’成‘金’”

“自飞秒激光诞生至今,天津大学超快激光研究室与国际同步,一直走在飞秒激光技术的最前沿。这次我们入驻天开园的项目就是基于飞秒微纳加工这项世界前沿技术延展的玻璃焊接应用项目,采用了飞秒激光焊接技术的双层真空玻璃,其隔热、隔音能力能达到甚至超过四玻三腔建材玻璃,如能大面积推广使用,可为节能减排作出巨大贡献。”天津大学超快激光研究室带头人、我校精仪学院教授胡明列带着世界前沿科研成果进驻了天开园。

天津大学首批入驻项目 在天开园实地办公

脑机接口、微纳芯片检测……天大瞄准天津产业需要,遴选入驻天开园的首批28个项目都是硬核项目。副校长王天友介绍,我校还遴选出34个项目作为储备项目,涉及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对这些储备项目,学校将有专人持续跟踪评估项目技术成熟度,择机择优安排入驻天开园。

中国已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本”力量不仅带动了行业的新生和发展,还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是“知本”的富矿,以工科见长的天津大学在构建创新型城市中更是责无旁贷。我校在合成生物学、煤炭清洁利用、生物和信息融合、新型显示材料、绿色建筑和水资源、智能机器人、深海关键技术等领域拥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同时,学校授权专利数量逐年增加,2022年超过2400项,其中不乏专利金奖,这些为科创天津提供了深厚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在欧美有许多实验室,他们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引领着行业发展,是行业中的隐形冠军。我们鼓励天大的科研团队也能做这样的隐形冠军,天开园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王天友说。

用“天大担当”推进建设

天大不仅有“矿”,还摸索出一套把“智”变“金”的“开矿”模式——创新创业“天大模式”。

化工学院2020级博士生李双阳研发了全球首款体内精准可视化小口径人工血管。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有3.3亿人。众多的心血管疾病需采用小口径血管实现血管置换,而现有小口径血管来源受限。这项科研成果市场前景巨大。由天大校友基金会牵线,李双阳拿到了几百万元的天使投资。如今李双阳的公司已经成功入驻天开园,将致力于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推出质优价廉的国产先进人工血管产品。

“做校友创业路上的第一位合作伙伴。”这是我校宣怀学院院长刘毅的口头禅,他也是我国首位担任高校创业学院院长的民营企业家。在他的提议下,由天津大学知名校友发起设立了北洋海棠创投基金,用资本的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科技成果“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由“智”变“金”。

每个月,投资人们都会在学校校友会、合作办、技术转移中心等部门的牵线下参观实验室与科研人员交流,这些训练有素的“红娘”总能帮企业家校友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天大校友发起创立的北洋海棠基金构建了“发现、赋能、加速、投资”的特色服务链条,链接了近4000名天大校友、近1500个创业项目和200余家金融机构。

为科学家配上投资家,一起寻找创业家。北洋海棠基金一期基金累计投资17个项目,金额达9700万元,带动相关校友基金跟投金额超过10亿元。北洋海棠基金正在成立的二期基金已募资5.4亿元,共有45位出资人,包括14家上市企业,联动上市公司超过40家,带动形成了100亿元的创投基金群。截至目前,天大校友基金群已投资了25个硬科技项目,云遥宇航、华芯智能、航天驭星、百葵锐、易思维、沂普光电、布尔科技等多个获奖项目落户天津。

天津大学是全国最早一批建设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天大科技园2001年即被正式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是天津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近2年,天大科技园南开园、津南园注册迁入企业120多家,其中11家获股权投资总金额达5.845亿元。天津大学还是天津第一个走通高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模式的高校。2022年,学校共推动技术转让/许可合同83项,成果转化规模首次突破了1亿元。

“天津大学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新路径,这个成功的‘天大模式’是我们参与天开园建设的最大底气。”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金东寒对参与天开园建设有着详细的“施工图”。

打造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天津大学首批入驻天开园的项目中还包括全球首款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入职公司工作的大多是脑机接口研发团队的研究生。深耕脑机领域,天津大学一直走在世界前沿,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款脑机接口采集及编解码芯片,设计出了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操作系统平台,研发了世界首台用于全肢体卒中康复的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神工一号”,及面向上肢和下肢康复的“神工·灵犀指”可穿戴设备和“神工·神甲”脑控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最终归宿是落地应用,天开园给学生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就业可能——转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做自己喜欢的事。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创新的竞争,高校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站在这个结合点的天津大学,构建了以创投基金群、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创业加速营等“9个1”组成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天大支持在校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最终实现让100%的学生能受到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10%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创新创业的课程,5%的学生能得到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并参加各种实践训练,1%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其中相当一部分能取得成功。

此外,学校支持在职教职工离岗创业,鼓励一部分具有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的教职工到企业兼职,引导他们通过创新创业开辟新的职业发展通道。天大校友企业家募捐1000万元作为专项基金奖励大学生创赛优秀项目,捐赠3600万元全面支持宣怀学院建设发展,推动天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天开园,为有志创新创业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天大”的舞台。产业链、价值链、就业链、创新链在这个平台上交汇碰撞,点亮无限未来。

如果说繁荣文旅求的是当下,那深耕科创兴的就是未来。夯实天开园就是夯实天津的未来。以天开园为抓手,天津按下了科教兴市快捷键,天津大学与天津共启新征程。

图片提供:王晓明 刘东岳 陈晓金



以“天大模式”助力天开科创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这就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A5E0

金东寒在天开园开园仪式上致辞

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发挥高校源头创新作用、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了天津市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作为目前唯一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在津高校,天津大学高度重视天开园的建设机遇,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专班,广泛动员师生校友带着好项目入园创业,遴选出的首批28个优质硬科技项目已全部如期落户、开张运营。其中,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第一笔业务收入108万元人民币已于5月15日到账,并开出了天开园第一张发票。

天开园开园典礼对天津市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吹响了天津市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冲锋号”。下一步,天大将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对标全球顶尖大学科技园,努力打造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天大智慧”和“天大力量”。

一是调整“指挥棒”,加速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擎。学校将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创业政策落地,深入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支持具有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的在校师生创新创业,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将创新创业成果列入教职工绩效评价和学生学业综合评价的参考标准,努力开辟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通道。

二是深耕“责任田”,加速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持续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扎实推进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具有天大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吸引天大优秀校友回校担任“企业家教授”,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杰出工程师和企业家。

三是激发“原动力”,加速优化创新创业天大生态。学校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团队,打造成果转化项目“蓄水池”,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由“智”变“金”;深化与校友企业家密切合作,持续推动“9个1”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迭代升级,为加快推动天大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

建设好天开高教科创园,天大将争当先行者和主力军,吸引更多天大学子在津创新创业,为开创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为在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园仪式上的讲话摘要)

马成/图

“天大人”解读如何投身天开园建设

本报讯 (记者 赵晖 摄影 李嘉毅)天津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如何深度参与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首批入驻园区的项目有哪些?未来如何用好政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5月16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天友,合作办公室主任王寒,科研院副院长耿德超,海洋学院教师胡浩丰等走进海河传媒中心《公仆走进直播间》节目,与大家探讨创新创业这件“天大的事”。

119DD

王天友(左1)王寒等参加《公仆走进直播间》节目

王天友说,天津大学高度重视天开园筹建机遇。“天津大学创立在天津、成长在天津,积极参与并全力支持天开园建设,服务支撑天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责无旁贷。”

王天友认为,天开园建设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开发,不仅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能促进学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他说,天开园离学校距离较近,方便师生开展科研工作。在这里,科研团队、高科技人才、风投资金、高端科研设施等资源集聚,有效链接高校、区域内各类实验室、研究院所及国有、民营高科技企业,加速人才流动和创新思想碰撞,持续产生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化学反应”,推动创新效率螺旋式上升。天开园设计了立体的园区生态,天大师生背靠实验室,更易获得资源支持。

一流高校和一流大学科技园往往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王天友说,学校有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智力资源和强大的校友资源,这些将是天大服务天开园建设的最强动力。

王寒介绍了天大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方面的具体举措。目前,学校正在努力探索“学校主导、政府支持、市场化运行”的模式建设天开园,希望在建设过程中汇聚更多的创业要素和资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给广大师生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创业支撑和服务,鼓励引导师生走出实验室,将优秀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把天开园建设做实做深。

耿德超介绍了首批项目的遴选工作及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举措。他说,首批入驻的项目集中在学校优势学科团队,技术成熟度较高,科研成果已有初步应用。未来,学校将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把创业学习、创业服务、创业投资等创业要素与师生校友创业需求紧密结合。

胡浩丰表示,与学校距离之近是天开园的最大优势,此外,天开园改变了团队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搭建了一个企业与产业对接的有效平台。胡浩丰说,以往的科研工作更聚焦基础理论研究,面对企业需求,团队只能承担其中的一部分。“要真正解决企业需求,靠一个团队是不行的,天开园构建了一个多学科多团队的大平台,将为解决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学生编辑 刘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