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十年再出发:改革创新篇

      2023-11-22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以德立身 立学 施教

□ 本报记者 张华

学校于2019年发布了40字《天津大学师德公约》,引导全体教师思考“如何坚守职业初心、践行育人使命”;2020年创建了“师德大讲堂”并组织了“师以传道,德以树人”系列报告会,将其作为传承学校悠久师德文化的重要载体;2021年成立了“师德宣讲团”,打造有内涵、有特色、有温度、有穿透力的师德宣讲报告。

12B70

学校发布《天津大学师德公约》

学校还通过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氛围营造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2017年和2019年,学校先后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教师思政工作小组,构建校院二级教师思政工作体系;完善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将师德考核工作融入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任、导师遴选、推优评先等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学校每年举办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积极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校园氛围。

建设人才发展体系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事制度改革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2015年,学校召开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天津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启动人事制度改革。

学校设立了卓越教授、讲席教授、英才教授、英才副教授等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校内人才计划岗位,建立了以水平、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通过系统改革,构建了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通道,促进其快速成长。学校力求把海内外优秀人才“请进来”,累计举办了12届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建立了海外事业发展报告会工作机制,完善一流人才的全球选聘体系;举办了20余场海外事业发展报告会,通过举办海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引进人才也呈快速增长态势,学校、学院、学科/教授三级联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

学校2020年推出了《天津大学关于全面推进人事制度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开启了人事制度综合改革2.0版,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22年召开了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17CE0

学校召开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

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激发队伍创新活力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为导向,遵循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设计、上下贯通,破立并举、一体推进,着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扎实推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落地见效。

学校在改革中突出立德树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从师德师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多维度、分模块重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丰富教师业绩观测点;突出质量贡献,以能力、实绩、贡献为基本导向,以定性和定量结合为基本方法,注重考察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着力破除“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突出分类多元,按照分学科、分岗位进行差异化评价的思路,改变“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模式。

优化绩效考核管理 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近年来,学校不断推动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在岗位绩效津贴管理上采用“校院两级”的管理模式,通过“放管服”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赋予院级单位充分的绩效津贴分配自主权。学校根据学院业绩考核结果核定学院绩效津贴总额,学院在学校核定的绩效津贴额度范围内制定绩效考核办法,科学设置绩效岗位,根据绩效考核分配绩效津贴,使收入分配结果与岗位业绩相关联。

13F67

2022年学校举行新教师入职仪式

学校结合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和事业发展新形势,优化业绩评价指标设置和评价办法,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业绩成果质量导向,设置了六类一级指标,并分别在一级指标下设置若干二级业绩观测点,对学院业绩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形势任务变化动态调整观测点;强化教师岗位职责,分层科学核定各类型各层次岗位标准和工作任务,健全绩效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精气神。

创新创业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 本报记者 赵晖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来,天津大学科技园作为“天大人”的创新创业重要平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斯坦福+硅谷”辐射地方区域可持续发展

天大科技园创建于1999年,同年12月获得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单位之一;2001年3月,通过科技部、教育部评估,被正式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21年,天大科技园注入新的发展理念——以三驾马车(科学家、投资家、创业家)和三大支柱(基金、创业家俱乐部、科技园)为创新经营理念,推动“斯坦福+硅谷”模式形成,辐射带动地方区域发展,实现了不同区域分工协作和资源优化配置。从此,天大科技园开始加速赛跑,进入快车道。

如今,天大科技园已形成“一中心、三分园、N基地”的园区格局,即:天大科技园创新创业中心,滨海分园、南开分园、津南分园及N个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天大创新创业平台已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

天大科技园(南开、津南)总经理,北洋海棠基金发起合伙人、总经理何勇军介绍:“天大科技园秉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宗旨为科创服务。目前,在天大科技园的在孵企业中,既有产值过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有产值数百万的成长型企业,还有刚刚成立处于创业初期的小微企业,多元业态形成了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

打造示范特区 为创新创业建设贡献力量

在天大128年多的建校历史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为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天大力量”。学校请来创业成功的天大校友,从转化落地、到成长赋能、到融资发展的全周期提供支持,构建了具有天津特色、全球视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1FB4C

第三届“海棠杯”校友创新创业总决赛现场

学校10余位校友企业家共同出资设立了创业投资基金“北洋海棠基金”,以“做校友创业路上的第一位合作伙伴”为使命,以“打造天大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天大‘斯坦福+硅谷’模式形成”为愿景,专注于投资以科技创业为主的高质量项目。截至目前,首支基金1亿元已全部完成投资,累计支持了17个硬科技校友项目,带动联动投资超9亿元。在海河基金及各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洋海棠二期母基金5.4亿元已注册备案完毕,共有45位出资人,预计子基金规模达20亿元,将带动联动资本规模超100亿元。

2185F

校友出资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北洋海棠基金”

面向未来,天大将以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标杆为目标,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秉承“创新、创业、开放、协同”的办园理念,全力支持天津市高校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力争通过3 - 5年的努力,运营10万平方米以上科技园,成就万人在津创新创业工程,推动新增注册科技企业500家,股权投资企业近百家,培育和投资独角兽10家,真正打造天津创新创业示范特区,从大学科技园起步,扩展到专业科技产业园,最终形成高教科技产业城,为天津创新创业建设贡献天大力量。

天大担当 做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者

□ 本报记者 赵晖

天津大学2012年开设了宣怀班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建设大学生搭伙众创空间提供在校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2015年成立了宣怀学院,聚智引资,协同校内外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022年宣怀学院获批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在全国首开新工科试验班、本科生微专业、研究生微学历、教师创新创业训练等教育项目;宣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19、2020年公布的“中国公办大学创业竞争力排行榜500强”榜单中,学校各项评价位列“创业教育”第一名;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获评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0年间,天大作为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者,一直在路上。

7900

宣怀学院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活动

耕种创新创业教育的试验田

天大这所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创业基因。学校的创校人盛宣怀是中国近代的大创业家,是中国近代轮船、电报、钢铁、煤矿四大产业的创办者,创办了中国电报总局、中国通商银行、天津电报局等11个“中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

宣怀学院是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试验田,施亮星教授是该院首任院长。在他看来,学校要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未来卓越领导者,创新创业是未来100年学校践行“兴学强国”奋斗目标的一把金钥匙。“天津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兴学强国’为己任,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围绕‘国之所需’培育人才。天大的办学理念是教授和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通过实践去推动社会的变革,这是具有‘家国情怀’的学习和科研传统。知行合一,这便是天大的创新创业的种子。”

“创新创业、推动社会变革前进的精神始终是天大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经济转型对于原创性技术创新的需求越来越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已是必然的一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肩负着‘兴学强国’使命的天大而言,创新创业工作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让天大成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及区域发展的创新创业引擎,如何培养出一批对未来有影响的领导人才。”施亮星说。

搭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

跨学科参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开展创业实战训练、实施项目式课程微生态、举办各类双创活动……学校积极统筹全校创新创业资源,探索建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专创融合教育生态体系,打通创新创业环节中各个要素,从管理体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改革,面向全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服务,搭建起了多层次、多平台、跨学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BB5E

学校开设创业实战训练营

“天大是工科优势高校,同时工程、管理、建筑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国一流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兴学强国’的意义不只是追赶先进国家、填补技术空白,更是要主动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推进实施进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天大能够提出创意,培养能够应对更加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世界的未来领导者,让这些创意成为天大的创造和天大的影响力。”在施亮星看来,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乎未来的“天大的事”。

18D71

学校开展创业实战训练营活动

天大化工学院2020级博士生李双阳是校园里的“斜杠青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获得者,发表SCI论文多篇,还是国家级的健身教练。“是天大这片创新创业的土壤让我迅速成长。”李双阳在导师帮助下,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核心,组建团队参加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组队后他还得到了“金牌教练”郑喆老师的专业辅导。

郑喆老师是校团委双创部部长。从留校工作的那天开始,郑喆就和创新创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郑喆自2012年留校入职就负责精仪学院的学生科创工作,2017年到校团委负责创新创业工作。“10年前提到创业,学生们报上来的项目很多是开个奶茶店之类,而现在提到创业,学生们的项目大多是医疗仪器,生物、芯片等硬科技项目,眼界和技术底蕴有了质的飞跃。大家越来越懂得什么是创业了。现在谈创业,学生们会讲市场背景调研、行业需求和痛点、技术特色、未来怎样差异化竞争等。这就是我们天大这些年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学校6个项目入围全国大创年会,数量全国第一,并最终获得4个单项奖,也居全国首位。”郑喆说。

创建创新创业生态良好环境

2017年10月28日,天大第十一届世界校友大会在湖南长沙湘江新区举行。海内外122个地方校友会的代表欢聚一堂,畅谈未来,话天大发展。天津校友会会长刘毅发起提议:“我们能不能搞一只校友基金?支持天大老师、学生创业,在他们最需要资金、最需要资源、最需要人脉的时候去支持他们、帮助他们?”于是,一呼百应,北洋海棠基金就这样成立了。在万物互联的窗口期,天大用一支市场化创投基金——“北洋海棠基金”链接市场与技术,实现了校园成果与市场之间的互动、互通、互融。

作为为中国工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工科强校,天大有着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平台、技术开发平台、中试放大平台、产业化平台及创业实践平台,一直在输出成果、输出人才,同时校企实验室、科技基金、技术转移中心、区域研究院,都是推动创新和创业的杠杆和平台。以需求引导技术逆向牵引,从技术到产业正向推动,技术和需求在天大这片热土上碰撞出了创业的硕果。

“创新为未来赋能,技术的迭代升级将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资本追逐的最热点。天大是百年工科强校,在当今世界一流的技术领域里,都有‘天大人’的身影。这一轮投资热潮中,‘天大人’具有先天优势,为大量握有真实力、硬科技的天大创业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北洋海棠基金愿意成为他们创业路上的第一位合作伙伴,帮助‘天大人’发现科技的价值并将技术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刘毅表示。

校友帮校友、校友带校友、校友投校友,以天大为圆心,以科创为动能,“天大人”正在加速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天大“斯坦福+硅谷”的创业模式形成。

实干兴邦,引领未来,创造未来。创新创业,是天大的事,更是天大的担当。面对新百年,迈入新时代,天大将继续做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者,以硬核科技、创新思维为科创中国贡献力量。

本版图片提供:萱轩

(学生编辑 刘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