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教学改革:天津大学思政课建设五年纪实

      2024-05-15       

牢牢守住教育主阵地

让思政教师站到讲台中央

———天津大学思政课建设五年纪实

刘晓艳/文 马原/图


今年已51岁的马院副教授李孟国总有一种恍惚感:早已习惯当“配角”的他,忽然成了“主角”。“那种使命感油然而生,自己身上的责任一下子就重了。”李孟国觉得这种巨大的变化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慢慢开始的,但在5年前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绝对算一个标志性的节点。从那以后,思政课成为了学生课表上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而思政课教师则站到了讲台的中央。

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党的领导对做好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工作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是我们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我校孙兰英教授回忆起5年前现场参加座谈会时谈到。

5年来,我校以此为指引,将建设好思政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思政教师站在讲台中央,让思政课真正讲到学生心里,牢牢守住教育主阵地,用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置顶头等大事

38B9DB

天津大学开放式集体备课会

2024年3月12日,在北洋园校区,一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集体备课会正在举行。现场除了马院主讲这门课程的8位思政教师外,还有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副书记雷鸣等校领导,当天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这门课的授课教师。包括他们在内的5位校党委常委已经在上学期给未来技术学院等4个学院的2021级本科生讲授了该课程。当天的现场,每一位教师讲课结束后,都有全国各地的思政课名师进行点评,帮着一起“磨课”。

在我校,像这样的集体备课会、磨课会,不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课。而在5年前,各门思政课的集体备课还多局限于教研室内部。

天大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马院2009年成立以来,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专任教师只有40人左右,且大多是以讲授全校公共课为主。没有本科、没有博士,全院只有30名左右的硕士研究生。老师们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都有待提高。这种情况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渐渐改变,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相继召开以后,马院的发展仿佛一下子就从“绿皮火车”升级为“复兴号”。

建设好马院,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起了第一责任人,将马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学校成立了马院建设领导小组,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

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刚刚闭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杨贤金在12日就参加了学校的集体备课会。“如何看我们的经济成就?”“政府工作报告中‘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如何跟我们的学生讲透彻‘高端’的深层次含义,激发大家的科研报国热情?”杨贤金和参加集体备课的思政课教师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和大家切磋怎么才能让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一时间进课堂。“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非常生动的。我们要让学生悟透,深刻把握世界观和方法论。”

李孟国表示,全校思政一盘棋,让普通思政教师和校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专家一起备课、研讨的情景,变得司空见惯。在他看来,从国家到天津市再到学校,对马学科建设的支持,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视,让思政课教师头上有了光环,成为讲台的主角。

19402

马院院长颜晓峰讲授思政理论课

在马院,颜晓峰院长的到来更是学校为这列“复兴号”配置的超强引擎。作为“马工程”和“马理论”专家,颜晓峰自担任马院院长以来,以身示范,带领学院师生拼搏进取,使思政课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在马理论研究和思政课授课水平上得到了显著提升。

“院长来了之后,不仅搭建了‘房子’,还分好了‘房间’,使老师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变成了教学科研两手硬的‘多面手’。”学院副书记靳莹把颜院长到马院后的工作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她表示,颜院长对学科和科研进行了重新梳理,引导大家做有组织的科研;对标对表建立了马理论的一级学科,重新梳理了二级学科,把整个学科的架子搭起来了;根据老师个人爱好和研究方向,重新梳理了学科队伍,使科研方向更明确。“现在学院70%到80%的教师都会主动申请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这些都有力地反哺了教学。”

马院青年教师栾淳钰赶上了这列“复兴号”。他在2017年和颜晓峰院长几乎同时入职。“一来马院就特别‘热闹’,各种机会非常多,马克思理论本科专业申报、博士点申报、第五轮学科评估……学院的发展几乎是一年一个大台阶。”

2017年入选天津市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现师资队伍近百人,本硕博学生齐备……如今的天大马院在规模、课程建设、学生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该学院还获批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天大基地、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基地、天津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中心等10余个平台基地。

站到讲台中央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李孟国已亲身体验到:“马学科突然成了‘热门’,大家的心气都很高。”

孙兰英对此体会更深。参加座谈会之后的几年中,她深入探讨沉浸交互式思政课教学改革,主持天津市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获批天津市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思政课讲课大赛……她还入选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荣誉,并成立了名师工作室。

对栾淳钰来说,5年前的那次座谈会,他看了7遍《新闻联播》,反复学习的同时,是发自心底的振奋和鼓舞。此后,他更是积极参与到各种思政课教学的展示和评比活动中。上好思政课之余,他还参与到“团日活动进课堂”的活动中,担任化工学院思政班主任,承担国家社科的项目……这都更坚定了他要打造“色香味俱全”的思政课、做一名“善育人,能科研”的优秀思政教师的人生追求。

“办大学就是办氛围”,氛围感拉满,原有教师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大批青年教师也快速成长起来。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思政课教师本领提升和成长扶持计划,助力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实施思政班主任制度、暑期集中实践等方式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实践锻炼;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增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型高级职称”系列;制定思政理论课教师岗位奖励绩效办法,严格思想政治表现与师德师风考核等。

引育思政教师队伍,马院严格按照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要”标准,在政治过关、教学优先、科研过硬、师德高尚的原则下,建立起一套包括引进、培育、返聘、转岗、培训、退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学院还建立了“1+N+X”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1”指全体思政课教师每年需常规培训一次。“N”指培训内容随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包括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师德师风、教学方法等。“X”指培训方式包括参加全国、教育部、天津市等各级各类专项培训。如今,马院思政专任教师已有80余名,其中45岁以下教师占60%,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0%,涌现出了一批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学名师。

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在颜晓峰院长看来,思政课首先是一门课程,没有理论研究支撑的思政课是有可能“气虚”的。在他的带领下,学院思政教师队伍的科研氛围日渐浓厚,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召开、党的理论出现重大创新之时,老师们总能第一时间撰写刊发理论阐释文章。其中,党的十九大以来,学院教师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四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1项、青年项目7项、思政专项1项,教育部思政专项重大项目1项;师生开展理论宣讲总计千余场,受众超40万人。

与此同时,学校努力构建协同贯通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推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对共建,形成“思政课+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起“思政课+师友导师+日常思政”的协同育人队伍。

近年来,学校因实施新工科建设成为全国高校中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领头雁”。天大的新工科建设在设计伊始就格外强调“以立德树人统领培养全过程”,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工程师。在校长金东寒看来,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天大校歌歌词“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激励着一代代“天大人”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为国家培养卓越工程师,工科课堂必须不断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价值塑造,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情怀,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培养学生勇担责任、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让青年学生成长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的卓越工程师。

自2022年开始,学校实施的“师友计划”为协同育人大团队再注入了一支生力军。迄今为止,学校已累计选聘1585名专业教师担任2022级和2023级本科生师友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形成育人合力。作为兼职辅导员队伍,师友导师定期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发挥自身在教学科研、专业认知、学业帮扶、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与其他育人力量共同为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23年,学校总结5年建设经验申报的“新时代思政课‘三个贯通’协同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讲到学生心里

1648C

思政课教师程斯宇讲授党史课

近年来,“80后”思政课教师程斯宇讲授的“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刷爆网络,成为青年学子追捧的网红党史课,而这门课是天大用制度和情怀打造思政金课的折射。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倾力打造“人人门门堂堂”思政金课,并初步形成思政课“一课一品”格局,这是5年来天大倾力提升思政课水平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趣有料”是孙兰英心中一堂好的思政课该有的样子。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戴上VR眼镜,去虚拟仿真实验室身临其境般重走长征路、参加开国大典;假期和同学去参加一次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课余到老师组织的读书会,阅读经典著作……这是即将毕业的马院首届本科毕业生乔亚达的大学时光。“系统的学习,提升了我的思维能力,也让我更加关注现实问题。”

18C7B

学生戴上VR眼镜上思政课

打造思政金课,5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天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方案》《天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计划》《天津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从制度上为思政金课建设保驾护航。

目前,学校已拥有了线上、线下、实践、虚仿等4种类型共计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成“感悟和把握《共产党宣言》的真理力量虚拟仿真实验”(首批虚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基础”(首批线下)、“兴学之路——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首批社会实践)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批线下);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孙兰英名师工作室,国家级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全国共5家),全国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国首批15家)。

讲好思政课,课堂是主渠道。为了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学校从2017年起,整合马院、学工队伍和专业学院资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基础,开展了“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既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又让各种思政工作环节和各类专业课程起到相应思政功能的有效模式,让各个思政环节同向同行,形成“三全育人”的协同效应。

学好思政课,还要知行合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造行走的课堂。学校每年都有4000多名本科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红色场馆,用“行走”的课堂打开了解社会的窗口,将自身的成长融入家国发展的洪流。举办思政辩论赛,建设理论宣讲团,推进“青马工程”校院班三级体系……“行走”的课堂没有围墙。“兴学之路——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金课负责人、马院教师吴兆彤说,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实践大课堂让思政课从抽象变得具体实在、生动鲜活。

让思政课效果更好,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4年开春,南开区教师发展中心就组织南开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首届新教师高研班学员及校本研修管理干部来到天大,在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进行参观学访,深化对思政课教学的理解与创新。像这样“请进来”“送出去”的思政交流活动如今已成为常态。2019年以来,天大已与耀华中学、天津中学、天大附小、平山道小学等全市12区的50余所中小学“结对”共建,一起开展集体备课、师资培训、思政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并分别与南开区教育局、红桥区教育局、和平区教育局签署共建协议,获批了“天津市区校思政课协同培训与研修基地(南开区教育局-天津大学)”。

“在天大的学习锻炼,让我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在政治上也更加清醒。”如今在纪检系统工作的硕士毕业生杨益帆回想起求学时光表示,参加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宣讲社团,到南湖和梁家河社会实践,让他成为一名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党史宣讲团的经历,让我对党的政策更加了解,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党史宣讲团成员、材料学院学生杨凤桐大一时就加入了宣讲团,仅2023年在校内外就开展宣讲30余次。杨凤桐说,他也会将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素材加入宣讲内容,这让他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理解更加生动鲜活。2024年即将毕业的他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扎根基层发光发热。在天大,像杨益帆、杨凤桐一样毕业后选择到国家重点行业与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超过60%,涌现出了一批投身国防军工领域、奔赴西部等基层单位的优秀毕业生。

在杨贤金看来,这些都是把思政课真正讲到了青年学生心里,“水到渠成”的事。

(学生编辑 刘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