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天津大学沟通与写作教研中心成立

      2024-11-16       

本站讯(记者 周游 王静)11月15日,天津大学沟通与写作教研中心成立仪式在人文艺术学院404会议室举行。天津大学校长助理刘秀国,教务处副处长刘坤,文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刘俊卿,人文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吕静,沟通与写作教研中心主任王用源,以及教研中心教学团队30余位教师出席仪式,沟通与写作教研中心副主任周游主持会议。

刘秀国与吕静共同为沟通与写作教研中心揭牌。沟通与写作教研中心的成立是全校相关单位联合推进、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发挥人文学科优势,与其他学院相互取长补短的结果;是汇聚校内外资源、聚焦教学学术的重要举措。搭建这个平台,必将汇聚一批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和研究沟通与写作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发展趋势。利用这个平台,文科、工科、理科、医科的师生可以开展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刘秀国祝贺教研中心成立。他动情地回忆了学生时代选修唐诗宋词、领略古典文学的美好,又分享了亲自开设书法课程、引领学生欣赏并创作的满足。他指出,天津大学沟通与写作教研中心的成立,不仅标志着我校通识教育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更是我校积极响应时代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具体行动。希望教研中心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并落实发展规划,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推陈出新,探索出一套符合天大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型沟通与写作教学模式。

吕静在致辞中指出,人文艺术学院自2022年成立以来,主动服务全校人才培养,发挥学院对全校学生的“养育”作用,涵养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求善、求美,为全校人才的培养注入人文内涵。教研中心致力于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人文和科技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将每一位天大学子都培养成未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人才。她表示,人文艺术学院全力支持教研中心工作,助力学校人才培养战略,确保教研中心持续发展和长足进步。

刘坤回顾了天津大学通识教育的建设历程。他指出,近年来学校实施通识选修课程质量提升计划,系统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重新划分通识选修课程类别,不断扩展通识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课程数量跃升。从2019年至2024年9月,天津大学通识选修课数量由160余门增加到463门,各类别通识课均衡发展,优质课程逐步增多。人文艺术学院在通识课程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2门通识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希望沟通与写作教研中心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作用,注重“人文”与“科技”融合,培养一批通识教育领域的“金师”,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金教材”。

刘俊卿在发言中肯定了人文艺术学院成立以来在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协同发展以及在通识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做好课程建设需要发挥人文学科优势,汇聚优秀的师资,加强教学研究,希望教研中心积极组建教学团队,高起点建设沟通与写作课程。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发挥好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建设结构合理、各有专长的师资队伍。开展有组织教学,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开发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的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实用沟通和写作技能。鼓励任课教师结合不同学院的实际需求,采用项目式、研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善于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沟通与写作,确保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王用源介绍了沟通与写作教研中心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并汇报了“沟通与写作”课程建设规划。他表示,教研中心将不断整合全校师资优势,健全教研室设置;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教研机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示范,严格教学准入制度;努力培养金师、建设金课、开发金教材。

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史静汇报了沟通与写作课程调研报告,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刘超和中文系王静副教授作为教研中心教师代表发言,表达了筹备教研中心、参与“沟通与写作”课程建设的体会和设想。

在成立仪式上,王用源和周游就试点学院的教学工作和集体备课等做了安排,材料学院党委书记刘一,微电子学院副院长成雷鸣,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漫路,新媒体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晋馥,自动化学院陈晓龙,精仪学院李娇,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天莹,宣传部焦德芳,图书馆王艳玲,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杨毅等来自校内兄弟单位的教学团队成员和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教师参加了讨论。

据悉,沟通与写作教研中心将于2025年陆续在地球科学系统学院、医学院、微电子学院等学院进行教学试点。目前,教研中心面向全校各单位持续招募课程师资,欢迎有志于讲授沟通或写作的师资加入“沟通与写作”教学团队。下一步,教研中心将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现实需求,定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沟通与写作”课程,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沟通与写作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效果反馈机制等,努力打造具有天大特色的沟通与写作通识必修课。

(编辑 焦德芳 郭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