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双故乡的青春:吉尔吉斯斯坦女孩的中国生活记

      2025-03-28       

本站讯(通讯员 尹伟)在天津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位特别的国际学生,她叫戴安娜,来自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对她来说,中国不仅是求学之地,更是她的“第二故乡”。从10岁随母亲定居中国贵阳,到如今在天津大学攻读软件工程专业,她的青春在两种文化中交织,既有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也有对中国的感恩与热爱。戴安娜的故事,不仅是一段跨文化的成长经历,更是一幅关于“家”与“身份”的青春画卷。

初到中国:从“语言不通”到“文化桥梁”

2015年,年仅10岁的戴安娜跟随母亲来到中国贵阳,开始了她的“跨文化”人生。突然置身于完全陌生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戴安娜坦言那段时间“懵懂又充满新鲜感”。为了帮助她尽快适应中国的生活,妈妈决定让她从国际学校转入当地一所普通高中,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

在这所高中,她开始了“硬核的中文学习”:背诵《关雎》,默写《乡愁》,甚至要写800字的中文作文。刚开始,她的作文只能写100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文字越来越流畅,甚至有一次达到了1000字,拿到了高分。

她特别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因为这首诗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乡愁是邮票、是船票,而对我来说,是跨越两国之间的一种情感联系。”她说,学习中文不仅帮助她融入了中国社会,也让她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新的认识:“我既是吉尔吉斯斯坦人,也是半个中国人。”

文化交融:从饺子到手抓饭的年夜饭

戴安娜的生活里,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的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搭美”。她和母亲庆祝吉尔吉斯斯坦的传统节日,制作家乡的美食;同时,也会包饺子、准备中国年夜饭。她的年夜饭餐桌上,既有中国的饺子、包子,也有吉尔吉斯斯坦的别什巴尔马克和手抓饭。

她笑着说:“中国人喜欢团圆,吉尔吉斯斯坦人也一样。在节日里,和家人一起分享食物、讲述故事,这是一种共同的幸福。”这种双重文化的融合,让她在两种身份中找到了平衡,也让她成为了中吉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

从天山到天津:选择的力量

高考结束后,戴安娜选择报考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我在百度搜索中国大学,从列出的名单里一眼选中天大”。她笑成这是冥冥中的一种缘分。软件工程是她的第一志愿,因为她希望用技术改变未来。

学习软件工程的过程并不轻松,但戴安娜却乐在其中。她认为,软件工程不仅是专业的选择,更是她与时代接轨的方式。“科技正在改变世界,而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中吉两国在技术领域的合作贡献一份力量。”课业之余,她还热衷于以“半个中国人”的身份帮助那些初来乍到的国际学生,教他们如何用微信支付,如何制定旅游线路,甚至帮助他们学中文。“能以我的方式帮助这些‘老外’,我感到非常开心”,她调皮地说到。

中吉合作的希望与未来

作为一个在中吉文化中成长的年轻人,戴安娜对两国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她至今记得2024年底得知中吉乌铁路项目的启动时的兴奋之情,“这条铁路联结我的两个家,会为两国的贸易和交流注入新的活力”。而今年中国两会期间宣布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在天津召开的消息更令她兴奋不已,她认为这是一个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契机。

“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我希望两国在科技、教育、生态、农业等领域有更多合作,这将为两国的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戴安娜的眼中闪烁着希望,她坚信中吉两国的友谊会在未来更加深厚。

她说:“我想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以及更多的国家。

(编辑 刘延俊 郭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