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改革前沿:实事求是 追求卓越 —— 记天津大学地科院成立10年奋进之路

      2025-04-02       

100718

实事求是 追求卓越

—— 记天津大学地科院成立10年奋进之路

一八九五,北洋诞生。

矿务地舆,始出其中。

兴学强国,笃志敏行。

中国地学,教研相融。

半世浮沉,理工并进。

五二调整,舍理专工。

二零一五,复建地科。

征程再启,探索无穷。

十载耕耘,这里崛起中国地学新坐标。中外院士领衔22名国家级人才方阵,建成天津市地理科学一流本科专业和全国首个地球系统科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建有天津市首个国家野外站在内的重大科研平台矩阵,在《自然》子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顶刊发表13篇标志性成果,助力学校ESI地球科学跻身全球前1%、环境生态学挺进全球前1‰。

两融一聚知行合一育新人

当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多尺度、多要素耦合特征,不是某一个学科能够认识和解决的,必须培养多学科基础厚实、专业精深和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既要解决地球今天的问题,又要会思考、预见和解决未来问题。

地科院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学院2015年招收首批研究生,2020年新建地理科学本科专业,2023年迎来全国首届地球系统科学博士生,逐步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科教实践融合、学术资源聚合”的三维育人体系,打造“地球+”一流人才孵化器,培养学生在本科阶段叩开SCI大门,在联合国环境署发出天大声音,开启聚力培养复合型拔尖地学人才的新局面。

5F30A

2015年4月10日,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简称“地科院”)正式成立

课程筑基。推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与智慧地理科学》等硬核课程,联合中科院、南京大学等8所顶尖机构的6位院士、7位国家杰青共开一门本科专业课《地球概论》,由科学大家讲授太阳系和地球诞生、河流山川演化、人类世人类与环境如何作用和反馈等前沿科学基础,建设从“黑板”跃入“山河湖海”的“大地学”知识体系。学院入选校级研究生导辅协同育人试点单位和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刘丛强院士主编的教材《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获得首批天津市级普通高校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立项,郎赟超主持的项目《基于地球系统科学交叉学科的创新型博士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首届天津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计划立项,地球系统科学学术学位博士生培养方案获天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样板间”。

46A14

2023年9月,全国首届地球系统科学博士生入学天津大学

实践赋能。在湖北秭归、河北秦皇岛等地建设4个野外实习实践基地,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共建育人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地球的呼吸”等8个兼具科普性、应用型、沉浸式的专业探索实践项目,动员本科生全员加入院士领衔的“科学战队”,在环渤海滨海湿地资源调查、构造活动与深部碳释放等国家项目中“打怪升级”,接受“全科学营养”浸润。“知行合一”的十年答卷,让89%本科深造率与103项学生科创奖在理论与实践间双向奔涌。2024届本科生张欣怡作为第一作者在《自然·通讯》发文揭示降水频率对秋季物候影响。研究生岳馨睿获天津大学毕业生“求是奖”金奖。斩获40多项荣誉奖项的“天津大学优秀学生标兵”朱君豪说,“在本科三年级就以科研立项的形式提前进入课题组,在国际一流的技术平台开展实验,把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贯通起来,这让我收获颇丰”。

2A617

硕士毕业生王源涛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实习

全球拓展。与英国苏格兰大学联盟环境研究中心、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生物与地球科学研究所、法国巴黎地球物理学院、德国马普所多相化学部、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理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文化历史与语言学院、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院等7所海外顶尖教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组织“国际地质实习”,构建“大平台”资源支撑。十年来,56个国际交流项目织就人才经纬,387场论坛会议激荡思想火花,43国学者共绘地球蓝图。学院用天大智慧与世界对话的新范式,资助学生把研究写在“地球的尽头”。

563A7


与日本东京大学学生联合开展专业实习在福岛测量污染土壤辐射剂量

引育并举群贤荟萃开新局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地科院始终坚持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以全球视野构筑人才高地。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布局确定重点方向,全职引进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1人,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及青年人才11人,凝聚形成9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团队,柔性聘任2位中科院院士牵头研究中心建设,任17位中外院士组建国际学术智库。学院在地球系统界面过程和同位素前沿科学等领域形成了学科特色与优势,在全球治理中贡献天大智慧,在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构筑认知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天大坐标。

67604


2018年3月,地科院聘任7名国际顶尖科学家为天津大学名誉教授

74名专业教师中有48人次担任国际SCI期刊编委、副主编。傅平青连续五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戚羽霖获得德国质谱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陈玖斌获由国际地球化学学会Paul W. Gast Lecture奖,是首位获此荣誉的中国学者。多人获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天津市最美女教师、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优秀青年研究生指导教师、天津高校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二等奖等,屡次入选全校仅10人的“十佳好导师”“教工示范岗标兵”“十佳师友导师”等荣誉。

作为地科院聘任的首位天津大学名誉教授和首届国际学术咨询委员会成员,世界知名同位素地球化学家、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Robert Mark Ellam在2023年9月全职加入地科院,同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并主持建设国内首家可系统开展甲烷团簇同位素分析的“天津市顶尖科学家工作室”。Ellam教授表示,他见证了地科院成立以来的蓬勃成长,对学院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I am here to address the truly global challenges facing the Earth System. I am proud of being thoroughly engaged in the school’s journey to international prominence”。

惟实励新山山而川生新意

从滨海湿地到冰川湖泊,从万米深渊到珠峰极顶,地科院锚定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前沿,积极构建“观测-模拟-决策”全链条科研体系,推动地学研究从“单一圈层、分科而治”转向“圈层耦合、综合分析”。

十年间,地科院科研经费突破3亿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73项,成为全国地学领域不可忽视的“天大力量”。

科研平台赋能创新突破。2019年获批天津市环渤海地球关键带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2021年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跻身国家站序列,建设京津冀“陆-海-气”综合观测网,系统研究滨海地区资源、环境、生态演变规律以及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建成“综合系统、开放共享、运行高效、国际一流”的地球系统分析平台和研究技术支撑系统,集成0.5MV加速器质谱仪(AMS)、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和纳米离子探针(NanoSIMS)等41台/套尖端设备,创新突破小型加速器测试分析10Be和26Al、甲烷团簇同位素分析(253 Ultra)、利用MC-ICP-MS测试分析多介质多形态汞同位素组成等方面技术,形成“高精度-多维度-全链条”分析测试体系,获得了英国驻华大使、教育部副部长等高级别来访团组的高度评价。

14640

英国驻华大使Caroline E. Wilson(吴若兰)

重大项目驱动原创成果。牵头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群体项目、1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1项基础资源调查项目、2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个外国资深学者研究项目。以一作/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34篇,其中13篇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PNAS》等顶级期刊。《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同位素源解析》与《城市和背景地区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形成机制和气候效应》项目成果为全球环境气候变化和生命协同演化问题研究实现新突破奠定基础,获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开放合作强化科研网络。执行18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经费突破千万元。主办/承办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土壤模拟国际会议、双清论坛等国内外高水平会议,持续提升学科影响力。联合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共建京津冀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和美丽海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天津环渤海滨海(湿地)站入选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天津”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7A2C1

环渤海国家站总站实景交互数字沙盘

笃行致远征途在星辰大海

学院成立了地理科学系、地球系统科学系、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实验测试分析科学与技术中心等教研组织,着力以求真务实的管理支持科学的进步和师生的成长。

学院每年举办上百场高水平学术报告,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以“北洋地球系统科学论坛”等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品牌活动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树立积极向上、和合与共的发展文化。从师生联欢会到“幸福课题组”团建月,学院构建了纵向覆盖学院、班团、课题组,文体、学术、实践活动横向互补的文化活动体系,将学院和学科文化融入到办学全过程。

26A8E

中科院院士傅伯杰做客“北洋地球系统科学论坛”

洞见系统之美,守护寰宇之衡。

回望天大地学130年学科发展历史和地科院10年建设历程,“实事求是 追求卓越”一直都是天大地科人的光荣梦想和不懈追求。站在新的起点,当科学突破学科疆域,当智慧重塑人类认知,天大地科将以“探天地之理,育时代之英”为己任,以“征程再启,探索无穷”的勇气和豪情,努力营造包容并进的人文环境和追求卓越的科学文化,探索未知、完善已知,全力推动地球系统科学高质量发展并使之服务人类生存发展,为学校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贡献地科力量。

天大地学始于向新 臻于卓越

天津大学地学肇始于1895年北洋大学建校之初即设立的矿务与地舆学门,开创了中国现代地学高等教育先河。1946年北洋大学建立地质系,1950年创设地质工程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期并入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

2015年,天津大学以“复兴而不止于复兴”的学术担当,聘请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领衔组建地科院,在国内率先构建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体系,以系统之思,应全球之变。刘丛强院士强调:“我们要做的不是重启,而是让深埋百年的天大地学基因破土新生。”


6C211

刘丛强院士手书十周年主题“实事求是 追求卓越

本版责任编辑:赵晖

学生编辑:刘艺苗



96AC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