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天大网络文化 弘扬网络正能量
——天津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节建设工作回顾
□ 文/王涛
当下,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当代青年大学生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强调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节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注重践行将网络育人和网络思政深度融入网络文化建设的实践理念,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参与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培育骨干人才队伍,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网上讲好天大故事、唱响天大声音。
持续发挥对校园
网络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2016年首届校园网络文化节启动仪式
我校校园网络文化节于2016年正式启动,一年一届面向广大师生广泛征集微电影、微视频、摄影、动漫、网文、原创歌曲、音频、公益广告、微课等多类网络文化作品。近年来,校园网络文化节在征集师生作品的量与质上都获得了持续提升。从作品数量和覆盖广度来看,2023年度校园网络文化节征集作品数量已达到了1200余件,自2016年起累计征集作品近万件,激励引导广大师生创作了大量网络文化作品,作品来源覆盖了学校大多数学院,引领各学院师生广泛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从作品质量和获奖情况来看,天大2016年起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累计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6项、优秀奖19项,自2022年起在“天津市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天津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累计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4项,获奖数量在全国和天津市高校中位居前列,传播了优秀天大校园文化。从活动深度和延伸影响力来看,校园网络文化节自开展以来,辐射带动各单位、各学院开展了一批校园网络文化精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细化至单项作品征集领域,也延伸至网络素养提升、网络名人培育等方向,2024年度校园网络文化节发布了“1+X”网络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一个主题征集+X个重点项目,不断推进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的融合创新。如今,校园网络文化节已经成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最具引领作用的品牌活动。

2018年校园网络文化节现场
不断推动网络育人
与网络文化建设深入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校园网络文化节的建设工作中,学校注重推动网络育人与网络文化建设深入融合,把握青年师生的身心特点和网络传播规律,关注关心关怀青年实际诉求,持续推出更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传播力感染力强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提升网络育人实效,切实把握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在校园网络文化节开展工作中,学校发布作品征集指南,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导向,引导广大师生创作充满网络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作品。如由学工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共同报送的工作案例《汇聚青年力量讲好党的故事,延续红色血脉传播时代最强音》,获得了“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一等奖,由校团委同学们报送、讲述我校研究生支教团20年支教故事的推文《廿廿不忘,这张227人的合影,我们拍了20年......》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凸显了学校将网络育人和网络思政深度融入网络文化建设的实践理念。
持续促进校园
网络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培养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青年师生既是网络文化宣传的工作对象,也是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主体之一。校园网络文化节开展过程中,在不断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产品创作,提升覆盖广度的同时,更加重视对网络文化建设骨干人才队伍的培养,使其成为优秀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产出的核心力量。一支队伍是新媒体宣传骨干队伍,以学校、机关部处、学院各官方新媒体矩阵为依托,形成了天津大学新媒体中心、天津大学新青年媒体中心、天外天工作室以及各学院新媒体团队等为代表,由青年教师指导、青年学生主体参与的校院两级新媒体宣传骨干队伍,通过新媒体运营策划持续产出青年师生喜爱的正能量网络文化作品。另一支队伍是网络文化工作室骨干队伍,结合专业特色在校内陆续打造了思政教育、校史文化、动漫创作、网络文化创意设计、校园科普等多类型网络文化工作室,探索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以专业导向产出高质量精品网络文化产品。
不断激发网络文化
建设中的“群众”力量

2024年校园博主论坛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发动师生、依靠师生、宣传师生、引领师生,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学校注重依托校园网络文化节,着力在师生中发现和培育正能量校园博主,搭建展示平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其创作更多以正确价值观为先导、内容形式更加贴近青年学子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近年来,学校涌现出许多颇具影响力的“校园网络名人”。比如环境学院的黄俊老师,在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两年多里,他拍摄了500多条视频,推介宕昌的美景、美食、风土人情,推广科技项目,从一个“工程宅男”变身为“宕昌网红”。自动化学院博士生邹昊铭,利用个人新媒体账号以轻松诙谐的形式分享科研生活日常,引发青年共鸣,他录制的天大早餐体验短视频,幽默有趣,被中国青年报发布报道。建工学院李成迪同学一人在首届“你好,天津”网络短视频大赛获得了6个奖项……学校举办校园博主论坛,建立校园博主通讯录,搭建交流平台,并推出校园博主原创激励计划等。将宣传“镜头”对准优秀校园博主,策划系列新媒体宣传报道,形成了榜样示范效应。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开展校园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引领师生创作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持续营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繁荣天大网络文化,弘扬网络正能量。
天津大学“1+X”网络文化主题活动持续推进
本报讯(记者 苏仁鋆) 2024年11月8日,“赓续百卅风华,逐梦青春华章”——天津大学2024年度校园网络文化节启动仪式暨网络文化音乐节在北洋园校区大通学生活动中心B区报告厅举行。

2024年校园网络文化节启动仪式暨网络文化音乐节
启动仪式上公布了2024-2025年度天津大学“1+X”网络文化主题活动。2024-2025年度学校将通过“一个主题征集+X个重点项目”的活动架构,不断推进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的融合创新。一个主题征集即“争做校园好网民”主题网络文化作品征集,“X个重点项目”指一批正在推进或即将启动的网络文化品牌项目,不断丰富和拓展网络育人阵地。
一个主题征集:
2024-2025年度,天津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节将继续面向全体师生征集微电影、微视频、动漫、摄影、网文、公益广告、音频、校园歌曲、其他创新类网络文化作品,详细征集通知通过学校相关平台发布。
“X个重点项目”:
(1)天津大学2024-2025年度校园网络文化节精品活动
校级精品活动:
校园网文大赛(学工部)
校园原创歌曲和音频大赛(校团委)
方寸流年摄影大赛(学工部)
第一届光影·瞬间短视频大赛(新媒体学院)
“创意光影,传递温情”公益广告大赛(机械学院)
“笃行致远”网络思政主旋律短视频创作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述伟人爱情故事主题微课创作活动(数学院)
“跃动天大”主题视频创作活动(体育部)
院级精品活动:
“筑梦建工,网络文化行”系列活动(建工学院)
光影校园系列摄影作品创作与征集(精仪学院)
(2)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系列短剧
为弘扬天大品格,展示学校130年来的辉煌历程和师生风采,学校将围绕校史故事、校友事迹、校园生活等创作一系列校庆短剧,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展示天津大学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3)天津大学网络名人培育计划
“校园网络名人培育计划”旨在通过顶层设计,挖掘并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博主,开展“线上+线下”交流学习、互动联动活动,通过线下论坛交流分享优质校园账号的运营策略、内容创作与传播技巧,通过线上互动,加强校园博主之间、博主与官方账号之间的互动联动,使校园网络名人队伍成为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庞大力量,汇聚成为学校声誉传播的澎湃合力。
(4)天津大学网络文化工作室孵化计划
学校计划面向各单位孵化一批网络文化工作室,以产出优秀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和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为主要价值导向,结合本单位特点和优势,加强体制机制设计、注重品牌塑造、把握当下互联网传播规律,关注青年师生身心特点和网络行为习惯,不断推出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或持续产出其他网络文化建设成果,形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骨干队伍培育和长期发展的有效经验做法。
(5)组建天津大学网络文化素养宣讲团
学校组织相关教师面向全校范围新生开展《网络素养与网络文化》专题宣讲,面向各学院开放预约,课程主要包括繁荣的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文明行为规范、常见的典型案例、如何争做新时代好网民等内容。未来,将邀请更多相关部门教师加入网络文化素养宣讲团,加强课程设计与研讨,为全校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喜闻乐见的宣讲课程。
(6)“天大看世界”国际传播项目
“天大看世界”项目将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着力点,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推进国际传播实践落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时代新人,通过国际传播类讲座培训拓宽师生全球视野,利用门户网站、海外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小切口、有温度、接地气的故事,视频、图片、音频、文字等多媒体呈现形式,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高等教育故事,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天大力量。
本版责任编辑:王涛
学生编辑:刘艺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