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通讯员 地科院教师赵蓉旭 摄影 高龙雨)
一、初遇
2005年9月的一天,怀揣着天津大学录取通知书,我第一次走进天津大学第十六教学楼。它宛如一位长者,与主楼隔路相望,二者并肩,静静诉说着北洋大学的百年故事。
第十六教学楼的正面构造独具匠心,东西两侧分别延伸出两级台阶,拾级而上,行至中央,两级台阶悄然汇为一级,像是岁月精心编排的相遇。沿着台阶,无需绕路,从楼宇外侧可径直踏入二层办公大厅。那天起,命运的丝线轻轻一牵,我与第十六教学楼的故事,在毫无防备间悄然开场,自此编织进彼此的岁月长卷里。
二、足迹
那时,第十六教学楼除了是理学院的办公大楼,也是《大学物理》全校通识课的实验实践场地。作为化学系的学生,对物理科目并不擅长。初次踏入《大学物理》实验教室,一股陈旧却充满故事的气息扑面而来。斑驳的实验台,台面坑洼不平,边缘处还有些磕碰的缺口,它犹如一位坚毅的卫士,扎根于此,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求知若渴的身影。测量小球落地时间的电子秒表,按键已有些磨损,数字显示也微微泛黄,可每次按下,那精准的计时依旧分秒不差;小车实验用的轨道,金属表面有了锈迹,轨道连接处的缝隙里藏着灰尘,却丝毫不影响小车顺畅滑行。在这方天地里,我和同学们一同开启物理实验之旅。尽管我的专业是化学,可在一次次的物理实验中,我惊喜地发现,看似泾渭分明的化学与物理,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学好这门课,我常常去实验教室蹭课。终于,辛勤的付出有了收获,大学物理课程,我取得了满分,这沉甸甸的100 分,为我往后的人生画卷,添上了一抹绚丽夺目的色彩,让我在面对未知挑战时,拥有了跨学科思考的勇气与智慧。
三、流转
2009年保研后,做实验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辗转于第三和第七教学楼,忙碌于瓶瓶罐罐和精密仪器之间,在数据与现象的交织里穿梭探索。而第 十六教学楼,却以另一种方式在我的生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成为了我心灵的宁静港湾。这里没有实验的紧张节奏,有的只是别样的温馨。
午饭后,我常常会回到第十六教学楼,轻车熟路地寻到那个靠窗的角落坐下。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页上,勾勒出一片暖黄的色调。学习累了,我便抬眸望向窗外,北洋大学堂、敬业湖上的求是亭尽收眼底。偶尔,在楼道或是转角处,会与朱华和李春意两位老师不期而遇。那时,他们还在理学院担任辅导员,他们脸上绽放出的亲切笑容,口中送出的关切问候,似春日暖阳,瞬间驱散积压在我心头的疲惫和阴霾。在科研压力如山的日子里,十六教学楼以其宽广的包容与平和的安宁,为我开辟出一方心灵栖息的净土。让我能在这片天地里稍作停歇,舒缓紧绷的神经,而后鼓足勇气,再度投身于科研的漫漫征途。
四、迁徙
时光的车轮悄然转向2015 年,这一年,老校区很多学院集体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顺应时代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一步,理学院有幸被纳入天津大学首批搬迁至新校区的12 个学院之列。在新校区,理学院拥有专属的办公楼和实验楼。办公楼里,老师们伏案沉思,为学术蓝图挥毫泼墨;实验楼中,仪器的嗡鸣声奏响着探索未知的乐章。往昔合用一栋教学楼时的局促与拥挤,已被岁月轻轻翻过。
而远在老校区的第十六教学楼,在那段搬迁的日子里,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灵魂。它静静矗立,一呼一吸间,满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楼体上的砖瓦,在五十年漫长时光的摩挲下,早已不再平整光滑,那一道道或深或浅的纹理,封存了往昔的风雨沧桑。它默默见证着理学院的发展变迁,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永远留存在它的记忆深处,成为天津大学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篇章。
五、新生
2015年4月10日,天津大学成立了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并在此基础上,于2020年,组建了地球系统科学学院。从此,第十六教学楼有了新主人。2016 年,我有幸回到第十六教学楼,以新地科人的身份,续写与它的不解之缘。此时的十六楼,刚刚完成一场华丽的蜕变。
楼宇外墙焕然一新,在日光的照耀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简洁而大气;室内布局开阔合理,浅灰色地砖与乳白色墙面相得益彰,搭配简约的白色日光灯,营造出温馨高雅的氛围。“五行相生,以人为本”的主题文化墙将表层地球系统五大圈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五行智慧与现代地球系统科学激情碰撞、深度交融,共同开启一扇重新认识地球、探索自然奥秘的全新大门。一层改造成了大型仪器平台,这里汇聚了全球顶尖的质谱、光谱和微区分析设备,它们精准捕捉着表层地球系统运行的微妙信号,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二层还是办公区,以前的理学院办公室现在是地科院办公室;以前的理学院团委办公室现在是地科院党委办公室。一切都变了样。
可当我静下心,凝视着眼前这熟悉的楼宇,却又惊觉,那份深埋心底的情愫与记忆中的温度丝毫未减。而我,早已化身为一名守护者,怀揣对往昔点滴的珍视,将每一次学生憧憬的目光、访客好奇的询问,都化作耐心的解答与引导,努力让这座楼的故事与精神,在每一个与之相遇的人心中生根发芽。寒来暑往,春秋更迭,我都紧紧相伴,满怀热忱地见证着它历史长河里的每一寸光阴,每一个或辉煌、或平淡的瞬间。
六、共生
2025年,地科院成立10周年,恰逢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却在这片土地上镌刻下深深的奋斗印记。在这里,一座中国地学的新坐标拔地而起。中外院士亲自挂帅,引领着一支国家级精锐团队,冲锋在科研一线。各方力量汇聚于此,他们思维碰撞、携手共进,在地球科学的广袤领域里开疆拓土。
此刻,我的思绪已经飘远,一场跨越学科的奇妙对话,在想象中热烈上演。我仿佛看见,理学院的量子力学专家,为地科院讲解量子隧穿效应,启发他们思考地下水资源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渗透新机制;地科院则带着实地采集的岩石样本,与理学院共同研磨,借助化学分析手段,追溯亿万年前地球环境的变迁,两学院携手,在知识碰撞里拓展认知边界。
结语
空气中弥漫着海棠花的香气,我恍惚听见历代天大学子研读课业的私语,这大概就是时间赋予建筑最真实的驻留吧。第十六教学楼正如天大人的精神图腾:万物终将流转,求实创新的血脉永续如初。
“百卅北洋 天大情怀”校庆征文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师生校友及关心了解天大的社会各界人士投稿天大故事,辑录天大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请点击链接,了解征稿活动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0BIlXPKMjzRlT2uXpJSwpg
投稿邮箱:tianda130@163.com
(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