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深圳特区报: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津启幕

      2019-05-10       

《深圳特区报》(2019年05月10日 A15版)

图为英国巴斯大学教授余德烁(左一)赠送《炼狱·天堂》译本给冯骥才(右一)和韩美林(中)。 张道正 摄

“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9日在天津大学启幕。“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精装套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步推出。海内外120余位作家、艺术家、评论家、学者齐聚津门,共同研讨冯骥才的这套作品和他五十年的文化人生。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这位新时期文学的“弄潮儿”,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放下小说创作,投身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

为何要选择一条艰辛的路?这份非凡的定力从何而来?答案可以从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精装套书中找到。2014年起,冯骥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四部作品,而这套精装书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全新出版的合集。

在这套作品中,冯骥才以非虚构的写作形式,记录了自己从年轻时代直至今日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人生。从青年时代写起的《冰河》与《凌汛》,是具有自传性质的生命史,讲述新时期文学心路的《激流中》,则具有精神史的性质,而记录文化遗产保护历程的《漩涡里》,更蜕变为一部思想史。

冯骥才说:“我这部书看似是自传,实际是我从一个知识分子的亲历以及苦苦思考、追求与行动,表达我们这一代与时代共命运的精神特性,将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视为自己终生不弃的使命。”

在5月9日上午的“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五十年来冯骥才在文学、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领域的朋友都欢聚一堂。他们中有王蒙、张抗抗、陈建功、刘恒等文学道路上的挚友,有韩美林、刘诗昆、王立平、吴为山等艺术天地里的知音,有余未人、郑一民、曹保明、向云驹等民间文化的同行者,有南帆、李辉、周立民、谢有顺等评论界的知心人,还有来自英、俄、法、德、意、韩、埃及、越南等多国的十多位翻译家和汉学家。

开幕式由白岩松担任主持人,现场氛围温馨、热烈,兼具学术的庄重与艺术的感染。英国巴斯大学教授余德烁把冯骥才写韩美林的口述史《炼狱·天堂》翻译成英文,这次他带来译稿,现场赠送给这对老友。

5月9日下午和10日的研讨环节,分为文学和文化遗产保护两个会场同时进行,海内外众多重磅学者、评论家就“‘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系列作品研究”“冯骥才的非虚构写作研究”“冯骥才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知识分子精神史与时代转型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作协、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天津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民协等单位联合主办,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承办。(张道正 边思琪)

深圳特区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1905/10/node_A15.html#content_648740

(编辑 张华 程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