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津云:【津云调查】时光的瑰宝——那些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重生

      2022-06-01       



一座城市里,最能够向人们传递历史记忆和信息的,就是那些久经风霜、饱含故事的老建筑了。天津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来说是情怀,也是使命。

保护文物建筑 留住历史记忆

张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一直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多年来,他跟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总院的同事们,共同为数百个文物、历史建筑制定了修缮方案。按照文物保护原则,修复文物建筑,必须在不改变建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尽可能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也就是既不能大拆大动,又必须确保老建筑在修缮后安全适用,“非常难,既要修好破损的地方,又不能扰动周遭的结构,施工工艺极其复杂,比新盖一个房子费劲多了,新建房子很简单,做完测绘,就能一比一3D复原出跟文物建筑一模一样的房子,坚固耐用还节省成本,但它不是文物。”张威说。

作为天津市文物门类最丰富的一个区,河北区的文物管理部门春节刚过就忙碌了起来,最近,他们正在联合天大设计院等单位,为梁启超纪念馆制定修缮方案,这次修缮,主要围绕梁启超故居糟朽开裂的外廊梁、柱,和地下室顶板及其承重结构两部分展开,虽然算不上整体大修,但为了尽量沿用建筑原有的工艺和构件儿,修复方案还是来回调整了好几次,对此,张威解释说:“我们总是想保留尽量多的历史信息,一砖一瓦包括木料,只要破损不严重,修一修都可以接着用,比如我们修复段祺瑞旧居,门口很多老花砖都碎成渣了,我们一块块扣下来,拼好粘好再安回去,这样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距离梁启超纪念馆大约两百米的位置,另一栋文物建筑——程季华旧居正在修缮中,尽管工人们一直在忙碌,但除了小心翼翼的敲打声,现场周边几乎听不到什么施工的声音,工人师傅们全程采用手工操作,把墙体里腐蚀严重的老砖一块块掏出来,再替换上新砖重新砌好,这种手法叫做“掏砌”,比普通的叠砌要费事得多,就像修补一件瓷器一般小心谨慎。“保存文物的意义,是通过文物当中承载的历史事件,或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精神,让人们感受到文物本身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进而感受到我们国家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这其实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文物的魅力所在!”,河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徐燕卿说。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众多的文物、历史建筑修缮完毕之后,具体要如何利用和发展,一直是许多人都在探索的课题,是坚持纯粹的保护,还是给老建筑赋予新功能,甚至是投入运营创造价值呢?座落在和平区和平路的一家星巴克咖啡旗舰店给出了答案,这家咖啡店所在的建筑,一百年前曾是鼎盛一时的浙江兴业银行,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沈理源先生设计,改造成咖啡厅之前,这栋大楼已经空置多年,到底要不要把它用起来,或者说怎样用才算合理,在当时的文物保护界存在不小的争议,“很多老专家认为,文物建筑修好了就应该放在那儿,别动也别用,我们很理解他们这种把文物视若珍宝的心情,但其实咱们国家是提倡文物合理利用的,毕竟我们的文物建筑不断增加,这么多老房子一直空着很容易坏,利用起来其实也是一种保护。”张威介绍说。

几经斟酌,文物专家和相关管理部门才最终接受,让咖啡店铺进驻这栋文物建筑的设想,但前提是必须遵守一系列严苛的文物保护条件,第一条就是不允许对建筑主体做任何拆改,甚至连一块瓷砖都不能破坏,说白了就是摸不得碰不得,还得满足经营条件,这给当时在咖啡厅设备改造等方面担任设计顾问的张威团队,出了大难题,第一道难关就是,在不破坏地砖的情况下,根本没办法把水槽的上下水管道和计算机售卖系统的电线接入地下室,那段日子,张威一次次跑现场,反复勘察、分析建筑的结构和保存情况,终于找到了突破口——避开大理石地砖的纹路,从地面原来破损修复过的地方打孔,集中走管线,这样一来既保护了文物建筑,又满足了经营需求,“这家店一开业就成了天津的一个大网红,很多外地游客把它列入了打卡清单,我们很意外也很高兴,一个文物建筑能这么火!”张威满脸骄傲地说。

新时代,把文物、历史建筑保护好、用起来,让它们重新创造价值,成了当下越来越多人共同的目标,郝博雅就是其中一个,2016年底,他作为承租方和经营者,对拥有120年历史的安里甘教堂展开了提升改造。

安里甘教堂,始建于1893年,于1903年正式落成,是一座典型的英国风格建筑,如今,是天津市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一百多年来,这座教堂历经水患、火灾、地震,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曾被当作工厂使用,再加上后来又废弃过一段时间,因此整体保存情况不是很好。

作为一个天津人,郝博雅从小就对各种风格的老建筑特别感兴趣,接手安里甘艺术中心项目之后,他并没有为了赚钱急于开门纳客,而是花了几年时间,跟张威他们共同潜心研究这一类建筑的修缮方案,今天,这座历经沧桑的文物建筑终于渐渐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同时还装备上了地暖、水电网络等现代生活设施,为观众和游客的到来做好了准备,郝博雅说:“未来这里可以作为一个文化艺术中心,举办音乐会、展览、时装秀,创造的利润还可以用于它今后的修缮,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如果每栋文物建筑都能找到这样一个适合自己的模式,未来参与建筑保护的人就会多,作为其中一员,能为留住城市记忆做一点事,我觉得很值!”。

十几年来,张威团队先后参与修缮了庆王府、吉鸿昌旧居、东天仙戏园等多座文物建筑,其中有的成了旅游景点儿,有的被用于办公、经营或演出,光阴流转,老建筑有了新身份,犹如获得新生般,焕发出勃勃生机。

全民参与 守护历史文化遗产

张翔和陈硕,都是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团队的志愿者,团队里相对固定的成员有二三十人,虽然大伙儿来自各行各业,但却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咱们天津的老建筑,他们常年奔走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拍摄、搜集、记录老建筑的照片和信息,并为其中一些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出了不小的力。

几年时间里,天津记忆团队通过各种渠道积攒起了数以万计的老照片,团队里的一些人更是炼出了火眼金睛的本领,天津地区过去的许多影像资料或照片,他们只要看上一眼,就能准确说出其中建筑的具体年代、所在街区,甚至是详细门牌号。要说文保志愿者们手里的这些资料,还真的派上过大用场。2017年,张威团队开始着手修复段祺瑞旧居,当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这栋建筑的部分屋顶经过近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地震破坏,受损严重,屋顶上一个原本十分漂亮的塔楼更是彻底坍塌了,段祺瑞旧居没有图纸,要想让其恢复原貌,就必须参考它过去的老照片,就在张威他们一筹莫展时,天津记忆团队找到了段祺瑞旧居的多张旧照,随后,张威团队利用电脑建模等手段,完美复原出了这栋建筑最初的样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合作,张威他们这些专业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与来自民间的文保志愿者,才从陌生到熟悉,最终成为了并肩战斗的伙伴。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如今已经成为了文物管理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的一种共识。回望那些在时间长河中,默默见证世事变迁的一座座老建筑,就像是用时光打磨出的瑰宝,闪耀在我们的城市中,如今,它们作为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用各自的故事,诉说着光阴,也惊艳着我们。(记者 宋新新)

责任编辑:姜雯馨

津云:https://www.app2020.tjyun.com/cms_sys/cms_

(编辑 刘晓艳 梅羽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