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骥才为新生颁发录取纪念书(记者张立摄)
(记者高丽)昨天下午,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向大美而行”入学仪式,迎接2023级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新生,并向社会各界公布非遗学在学科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取得的核心进展,可以说经过十多年的孕育和过去一年的培植,非遗学的种子已经扎根天津大学,绿意盈盈地成长起来。
去年的入学仪式上,冯骥才曾问首届非遗学硕士生一个问题:“你真的热爱非遗吗?”在今年的入学仪式上,首届学生已能够坚定地说出:“是的,我热爱非遗。”他们用自己填词的歌曲《最好的未来》,表达对非遗的情感和信念。而刚刚入学的第二届八名新生,从首届学生们的手中接过学院院章,从院长冯骥才和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手中接过录取纪念书和纪念品,热爱非遗、保护非遗的种子也随之播入心田。
这一回寄语新生,冯骥才又先抛出问题:“在步入社会前的这段人生关键时期,你们是否准备好把自己锻炼成才?”他希望学生们在研究生阶段,除了在有形的层面完成论文和学业,还要在无形的层面注重对自身的三点修炼。“一是要有宽阔的视野,二是提高思想的能力,三是承担起责任。源于热爱,人的格局就越大,遇见问题才有勇气和定力,不会患得患失,学问也会做得更深。”冯骥才还建议学生们走出校园,了解自己求学的城市,多一份社会生活的阅历。
2021年10月,天津大学获批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非遗学进入我国高校的第一站。去年首届研究生入学,经过一年的耕耘培育,在全校的支持和冯研院团队的努力下,非遗学的种子已经在天津大学的土地扎根成活,且产生出两方面的突破进展。其中包括为非遗学立说,确立非遗学的元理论,搭建起非遗学的知识体系。
另外,是把田野作为教学主体,构筑了非遗学独特的教学方法。今年6月,冯研院成立瑞安木活字、西塘传统村落非遗、南通蓝印花布、杨柳青年画和天津皇会共五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并以基地为支撑,开展田野教学和研究项目。正如冯骥才所说,非遗学的本质是一门田野科学,要在田野中完成非遗学的教学全过程。“我们已经找到了非遗学独特的路径和方法,使非遗学的发展充满活力。”冯骥才透露,冯研院非遗学科建设的目标:“从去年首批新手入学至今,非遗学的根已经扎下,我们要让它第二年开花,第三年也就是2025年捧出非遗学教研的成果,为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献礼。”
杨贤金表示,非遗学的学科建设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天大品格”的发展路径。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兴的一级交叉学科,非遗学的发展既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顺应了时代、社会和学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将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为社会持续培育学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综合能力突出的专业化非遗领军人才,更有力地服务于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
原文链接:天大冯研院第二届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生入学 非遗种子发芽“向大美而行” (tjyun.com)
(编辑:焦德芳 张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