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津教育报:专访文史大家罗澍伟先生:打通内外壁垒 彰显中国大学的文化精神

      2023-09-12       

罗澍伟,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所长,资深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和天津历史的研究。日前,本报记者围绕新时代城市与高校共建,结合天津城市精神凝塑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就如何服务于未来五年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主题,对罗澍伟先生进行了专访。

记者:罗先生好!天津拥有相对丰厚的教育资源和悠久的教育传统。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最早诞生在开中西文化交流先河的城市天津,是不是可以说城市滋养了大学,大学与城市之间有一种共生发展关系?这种联系与发展是不是也会对全国产生何种影响?

罗澍伟: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确实诞生于天津,自1895年至今已经有128年的历史。确实如你所说,以诞生在天津的北洋大学堂为发端,兴办学校的风气极一时之盛,诞生了众多大学堂,百余年来形成了特有的中国大学文化精神。有一部书《学府驾六》,有六册,就是研究这个主题,王杰教授团队完成的,是非常值得大家阅读的研究成果,我觉得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下。

记者:有这样一部著作阅读,非常值得期待,您能给大家指导一下如何更好地阅读理解《学府驾六》这部书籍吗?

罗澍伟:在一定意义上,学术之旅乃是一次不断发现的过程,也是一次不断的意识提升。呈现我们面前的这套底蕴深厚的丛书,以凝塑中国大学文化精神为主旨,从理论、制度、历史等诸多领域,阐述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的发展与脉动,兼具案例和学理,视角独具;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愉悦中,感受并领悟到中国大学诞生之时所具有的共同精神起点,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大学百余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同时也能真正感触到大量珍贵史料中那种特有的飘香翰墨。

这套丛书,集作者多年研究成果与学术思想于一身,底蕴深厚,无论是高校师生,还是大学文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亦或所有对这类书籍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这是因为,科学地回顾历史,往往会发现那些比我们想象更大的空间。

记者:读书是我们学习的最佳途径,能够得到罗先生的指点非常荣幸,结合天津城市精神凝塑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您能再谈谈这本书的看点吗?

罗澍伟:首先,丛书开创性地从大学文化精神研究的视角,深化史料挖掘与理论阐释,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的特色,即“兴学强国”;同时科学、精准地回溯了我国大学文化精神建设的发展历程,对于提升当前大学文化精神的发展质量和层次,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向上的指导意义。

其次,丛书匠心独具,将中国的大学视为整体的研究对象,高屋建瓴,旁征博引,立论宏阔,事丰理显,从不同的向度,深入阐释了中国大学文化精神诞生的历史渊源和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探索出中国各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建立后,普遍具有的大学文化精神关联性与相互借鉴意义。

第三,丛书重返时间之河,明确回答了“近代教育看天津”这一命题,通过对地处天津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的特殊历史作用、办学模式、学校精神、发展道路等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从学理上论证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天津模式”和“天津道路”,进而凸显了天津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引领性和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记者:未来五年天津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会有十项行动,教育文化领域也会迎来新的大发展,大家希望能够分享您的学识和见识,投身新时代教育事业,感谢罗先生的推荐和指导。

罗澍伟:天津在城市发展、文化建设、高等教育发展等领域呈现出新的态势,从历史上看,正如城市的办学实践,打通内外壁垒,引领国内办学之风气,彰显中国的大学文化精神。我推荐大家的《学府驾六》,也是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在城市文化建设、高校精神凝练上体现出广泛的社会性和应用价值。这部系统全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于突破时空维度,深入了解中国大学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推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释放新时代的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报记者 彭未风 通讯员 焦德芳)

天津教育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

(编辑:赵晖 段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