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暨教育部智能医学工程专业“101计划”启动会在天津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中国工程院乔杰院士、中国工程院顾晓松院士分别就全国医学教育具有示范性的“协和模式”“北大模式”和“天大模式”做交流,并就如何推进我国新医科建设建言献策。
王辰院士:“4+4”医学人才培养的协和模式
“医学是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的健康而发展出的知识、技术、艺术和学术体系,发展至今,其原点已应对疾病上升为照护健康,从注重个体健康到注重群体健康。” 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表示,除了生物学外,医学应全面加强与理学、工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交融。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在会上做主旨报告。
王辰院士介绍,面对世界上医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融通的趋势,北京协和医学院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就是将医学教育定位在研究生教育上,推出了“4+4”医学教育模式,让拥有多种学科背景、有志从医的优秀人才,汇聚一起学医、从医、传医,开展创新性医学研究。协和医学院始终坚持实行高进、优教、严出的培养原则,不仅为世界医学界培养优秀人才,也为未来我国向更先进的医学与卫生模式的转型奠定人才基础。
乔杰院士:多模式、精准培养的北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人才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在教育体系上不断跟进与完善。”乔杰院士表示。
“产生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实现一流医学教育是北大医学的教育目标。” 中国工程院乔杰院士说,在新时期“双一流”及“新医科”的指引下,北大医学在原有“5+3”的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等措施,已经构建北大医学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乔杰院士在会上做主旨报告。
会上,乔杰院士分享,在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方面,北大针对临床医学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医学人才分别设有不同的培养模式。其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5+3+3”模式,使专硕与住培有机衔接,率先实现四证合一,专博与专培有机结合,实现“三位一体”。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北大正式启动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开创了“临床医学+X”框架下以“人才项目”深化融合的交叉合作模式。
顾晓松院士:医工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天大模式
与世界发展潮流相比,国内医工融合的发展在理念上并不落后。中国工程院顾晓松院士介绍,天津大学等高校相继创建了国内最早的一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成立天津大学医学部后,秉持“医教研一体、医理工融合”的办学模式,更是探索了在本科阶段医学教育与工程教育并行开展、以及本研贯通长周期培养的医工融合高端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新范式。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院士在会上做主旨报告。
“医学牵引、工程支撑、转化创新、临床示范是天津大学智能医学工程的发展理念,学科布局医学与智能、工程科学的交叉融合、转化创新,培育发展脑科学与神经工程、智能医学与精准诊疗、救援医学等新兴学科生长点,积极推进新兴医学与天津大学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顾晓松院士表示,面对“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重大需求,智能医学工程的建设,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拥有国家情怀、全球视野、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等医工复合型领军人才和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顾晓松院士介绍,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追求及适应社会需求,需要我们医生具有从个体到群体、从疾病诊疗到健康预防的一个全局观。在新医科建设的提档升级路上,需要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提升医学生的知识承受面,再通过不断创新,努力实现教育强国,且不仅是在中国强,是要在国际强。
人民日报: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1986e0fe5c3e45b1b51490bc9c47e109
(编辑 刘晓艳 贾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