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2024年07月30日 头版
本站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李丹萍 沈杰群 蒋肖斌 夏瑾 见习记者 戴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为“七个聚焦”之一,提出了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和重大任务。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任务。“我们要在文化领域全面深化改革,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培育和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青年文化工作者是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浪潮中奔涌的浪花。他们是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受益者、见证者,也正用自己的青春力量,为文化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用创新激活中华文脉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王思淇曾和导师多次去辽宁、内蒙古、陕西等地,实地采集中国历代长城遗址的数据信息。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后,他愈发感到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带来的变化及其重要性。“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遗产传承,不仅是一小群人的工作,也是全民的责任。”他说。
《决定》指出,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这让浙江省嘉兴市南湖景区90后讲解员蒋昕莹备感振奋,“这是我作为一名红色讲解员能做、要做的事”。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青年讲解员白玉边讲解边演唱,让游客直观地感受民歌的魅力。《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说:“这激励着我们要用国家的大事业来磨砺真本领。”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接续传承。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热情和创造力,不断打破传统与年轻态的壁垒,尝试进行创新与跨界联合,为激活中华文脉贡献青春力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蓝绥泓,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妆糕人”的传习者。“未来我将秉持创新与传承并重的精神,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记录、保护和推广妆糕人,努力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她说。
体制机制改革助推“人民的文艺”深入人心
《决定》明确,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激励出人才、出精品,激发了文化创造力。
绘画与诗词“共舞”、传统与现代交融,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制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唤醒了观众内心深处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成为近年来中国演艺市场上最成功的舞台艺术剧目之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介绍,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集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由传统院团封闭、自我、重复的生产模式转变为全面面向市场的平台型、集聚型、复合型生产模式。
为创作更多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河南豫剧院三团青年演员张鹭名说,团里设立艺术委员会,聘请河南省艺术专家委员会选题论证评估加强剧目生产,形成剧目生产题材和版本多样化机制。同时探索灵活的运营方式:尝试剧目商演制、项目制等多种方式,以激发团队的创作和演出积极性。
除了文艺演出,文化帮扶也是浙江歌舞剧院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久前,剧院组织工作者前往浙江省的26县进行交流。浙江歌舞剧院青年编剧颜珮珊认为,通过“省地交流”“省地共创”模式,可以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变得更加具象。在她看来,实现“人民的文艺”需要勇踏层峰,以时代精神观照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怀抱初心,去往文艺创作源头活水的方向。
数字技术助力优秀文化走实走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青年音乐制作人李召洋,曾将《笠翁对韵》通过AI歌手小冰的声音演唱出来。李召洋注意到,《决定》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我将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把现代AI技术和传统文化相融合,持续实践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他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公共图书馆不仅要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资源,更要引导读者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宁波图书馆馆长徐益波表示,这首先要从创新驱动入手,通过引入新技术,打造数字图书馆、在线阅读平台等,“我们将进一步改进与提高全馆智慧化能力,探索新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相结合”。
从AI音乐到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近年来,我国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云展览、云旅游等文化消费形式不断创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正赋能新兴文化产业。
“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在技术赋能上持续发力。”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王琢认为,AIGC等新技术有助于文旅行业提质增效、提升文旅消费体验。
数字技术的发展,还激励着年轻人参与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助推优秀文化走实走远。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研究团队耗时4年,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对明长城全线的无盲区记录和展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严希望,未来的长城数字化能够全流程自动化,实现长城全线周期性监测,为世界范围内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树立标杆。
“当前,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影响下,文化数字新业态发展迅猛。对于文化产业,特别是那些相对传统的文化行业以及市场主体,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同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表示,创新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文化发展的最终落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提到的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正是为了逐步解决文化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的堵点、难点”。
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html/2024-07/30
编辑 张华 常可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