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每到暑期,天津大学支教队的师生都会跨越3000多公里,从渤海之滨来到位于彩云之南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凤羽,奔赴一场渤海之滨与洱海之源的约定,开展支教与研学活动。转眼,今年已是第十一个年头。
在2024“微漾经心·拾忆凤羽”第十一期成长训练营结营仪式上,训练营学员展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还有亲手制作的团扇、宫灯、立体折纸、手绘帆布包、中国结、篆刻等艺术作品。
除了成果展示,训练营结营仪式还开展了图书捐赠、文艺汇演活动,为优秀教师和学生颁发了奖学金、奖教金、优秀学生奖以及卓越奖等荣誉。
本期成长训练营共有73名学员,均是来自凤羽本地的中小学生,训练营开设了“乐声飞扬”、“随心舞动”、“点亮心灯”、“设计七十二变”等包括声乐、舞蹈、心理、乐高设计在内的二十余门课程,经过11天的课程培训,73名学员顺利结业。后期,支教队的师生还深入凤羽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将当地著名的古建筑群、公共场所等录入到高德地图中,并对这里的景点、文化、民俗等进行推广宣传。
天津大学支教队队员刘家蒙:“我觉得整个凤羽镇都非常有文墨之气,来到凤羽这短短的十几天里,我已经爱上这里了。因为我热爱书法,所以觉得这次的行程非常充实,能够用我自己的努力去把书法传递给更多的人,我觉得这很有意义。”
一批批年轻大学生来到凤羽,用热忱和奉献,激励和启发着凤羽的“新一代”,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颗追求知识和梦想的种子,守望着它绽出绚丽的花朵。在暑期,能够参加天津大学组织的夏令营,是当地孩子的“小梦想”。
曾就读于凤羽一中的李郁娟就是第一届成长训练营的学员,今年已保研至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继续深造。李郁娟表示:“之前参加训练营,天津大学的支教团队让我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在未来的人生中,我会继续践行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支教团队的精神也会永远影响着我,让我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
十一年来,天津大学先后有180余名师生来到凤羽,广泛开展支教、研学、爱心公益活动。开办的暑期夏令营共培养696名凤羽中小学生,设立并累计向400余名师生发放共计64多万元的奖学金、助学金与奖教金,资助数十名留守儿童到天津大学访学交流,建设并投入使用3间爱心教室,发起并参与建设凤羽“天津大学—茅以升公益桥”,辅导当地创业者10余人,开展10余场生态环境和古建筑古村落调研,录入26处文化性地标与古建筑,发布10处全景游览作品。完成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凤羽卷)》《印象凤羽》《五凤和鸣、片羽集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施亮星告诉记者:“十年前的凤羽和现在的凤羽不一样了,洱源经济建设、社会成就、教育事业都有很大的进步,我们也要总结过去十年的经验,希望在这个基础上,更加深入到洱源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只是支教,还要在更多的层面去支持新阶段洱源的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年来,在天津大学的支持下,凤羽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考入重点高中人数逐年上升,九年级学业水平成绩由全县第三梯队迈入第一梯队。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凤羽、来到凤羽、爱上凤羽。
洱源县凤羽镇人大主席张鹤江表示:“近年来,天津大学对我们的帮助是从教育帮扶、产业帮扶、文化帮扶这几个方面进行的,发挥了‘三位一体’的造血功能,对我们凤羽的帮助很大。我希望天津大学与凤羽的故事再继续 ,期待他们以后继续过来凤羽进行帮扶活动。”(津云新闻记者霍艳华)
津云:https://www.app2020.tjyun.com
(编辑 焦德芳 梅羽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