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商报网:天津市河东区:探索“文创+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

      2025-04-03       

春风拂海棠,非遗绽芳华。4月2日上午,天津市河东区政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与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共同举办“花间相遇 文创携行——区校企共建探索‘文创+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暨河海津韵文创产业发展联盟分享汇”第四期活动,众多非遗专家和传承人、高校代表、天津市文化创意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代表齐聚天津大学,共同探讨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创产业创新发展话题。

天津大学第一杯“非遗文创茶”

本次活动借助天津大学 130 周年校庆与海棠花节的良好契机,以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老津卫”品牌为样板,重磅推出“海棠花与茉莉花的故事”系列文创茶,巧妙地让校庆文化与茶文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扩大老字号的传播渠道和市场渠道,积极探索产品、服务、市场三位一体的“文创+非遗”产业发展路径。

“继上次和奥凯航空合作后,我们茉莉花茶这次又‘出圈’了!”老津卫茉莉花茶总经理迟兴美对这次合作非常有信心,“高校有很多专业的人才,他们有创新的思维、前沿的理念,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思路,帮助我们把传统技艺和现代的设计、营销等手段结合起来。和天津大学合作推出文创产品能让我们非遗老字号更加受年轻人的喜爱,非遗的传承也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空间。”

活动现场精彩纷呈,天津市级非遗“老津卫”茉莉花茶拼配工艺传承人现场演示茶叶窨香、拼配技艺,将 “茶中有香、香中有茶”的独特韵味生动地诠释出来。天津大学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带来了“时叙棠茉”文创茶项目路演,将非遗茉莉花茶与天大海棠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出了天津大学第一杯“非遗文创茶”,展现出了高校学子在文创领域的创新活力。

非遗文创产品

“作为天大学生,今年是130周年校庆,我们非常希望能参与打造一款融合天大百年历史和天津非遗文化的礼物。”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张译文是“时叙棠茉”文创茶项目策划组的成员,谈起项目策划的初衷,她说:“在寒假的期间,我们团队去老津卫进行了实习,体验了非遗拼配工艺,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让传统茶饮吸引年轻人、突破同质化这个课题。政府、非遗企业、高校三方联动的项目形式,让我看到了项目落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了我对我们项目的自信心,这种方式既能推动文化传承,也能够给我们提供平台,在实践中学习品牌策划、数字化营销等技能,受益匪浅。”

在嘉宾访谈环节,天津市河东区文创办相关负责人、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文创企业代表、金融机构代表围绕“文创+非遗”、非遗活化转化的趋势发展、非遗文创开发设计思路与市场需求、金融赋能非遗文创产业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花间相遇 文创携行——区校企共建探索‘文创+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暨河海津韵文创产业发展联盟分享汇”第四期活动

河海津韵文创产业发展联盟专家顾问、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马知遥在发言中表示,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在守正的同时进行创新才有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自我造血的功能。设计和企业的加入,可以使家庭作坊式的非遗项目更好地融入市场,这也是文化传承最核心最关键的命脉。

在活动现场,河东区文创办与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有力推动区校文化共建工作迈向新台阶。老津卫(天津)茶业有限公司、天津市天大赛奇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天津直沽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方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同助力河海津韵文化体验馆项目,为拓展津派文化展示空间添砖加瓦。

近年来,河东区着力打造津派文化品牌,促进商旅文体展深度融合。河东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多元,“直沽根、海河脉、工业地、非遗韵”是直沽文化的鲜明特色。截至2024年年底,河东区共有非遗项目171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21项,数量位居天津市前列。

河东区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深入推动非遗活化转化,利用数字化赋能贡尖年画产品,建立直沽酒文化体验馆,开发海河礼物。老津卫走进天大校园,是“文创+非遗”产业化迈出的关键一步,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既激活了非遗生命力,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河东区将通过政府搭台,高校、企业协调联动,持续推进非遗老字号企业文创品开发,持续推出系列海河文创礼物,打造河东非遗IP,帮助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寻常巷陌,“飞”向大千世界。(李萌 文/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中国商报网:https://www.zgswcn.com/news.html?aid=260693

(编辑 焦德芳 牛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