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天津总站推出《古津博谈二十四节气》第四季《青春四季》,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双向奔赴。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课程走入高校、职业院校以及中小学,让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用年轻的视角、创新的手段、用自信与担当焕发新的活力。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天津外国语大学,跟随非遗传播中心的同学们共同探索,传统非遗风筝如何飞向世界。

清明时节虽偶有冷空气造访,但整体已入暖春序列。南方常现“杏花雨沾衣,垂柳风拂面”的湿润春景,油菜花开成海,茶山新绿待采;北方则处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的物候转换中,山桃灼灼争艳,冰河裂镜流碧,候鸟衔枝筑巢,大地正酝酿着一场盛大的生命交响。
风筝的历史源远流长,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飞翔的向往,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这个时节放飞风筝,春风和煦、风力适宜,成为踏青郊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非遗传播中心,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精髓,用年轻人的视角、创新传播的思维架起中外文化对话的桥梁。他们充分发挥语言专业优势,参与了多项既有文化厚度又具国际表达力的文化传播项目。

天津外国语大学非遗传播中心的优势在于其资源整合与跨界赋能能力。具备了多语种学科积淀与国际传播基础,该中心构建起非遗国际传播的立体化通道。在这里,中外学子共同努力,跨文化协作,不仅锤炼了团队协作、项目运营等实践能力,更催生出传统元素与国际审美融合的创意成果。
津今乐道
又是一年海棠季
在天津大学
“一园新棠百卅春”
天津大学于3月31日至4月6日有限开放校园
于4月5日(周六)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
为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
呈现一个完整的海棠花期

天津五大道的海棠花也竞相盛放,粉嫩绚烂
春风吹拂,花香四溢,海棠花下,构成一幅春日浪漫画卷

生命礼赞:“大体老师”的旅程
清明前夕,天津医科大学的师生来到蓟州元宝山庄追思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志愿者。一束束菊花轻触“奉献碑”的瞬间,1300个金色的遗体捐献者名字在师生的凝望中闪耀。这些被学生们尊称为“大体老师”的遗体捐献者,以其逝后的身躯筑起临床医学的脊梁,他们也在一段人生旅程之后开启了另一段超越生命的文明接力。
编辑(刘延俊 来瑞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