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科技日报:焦魁:以“坚持”为钥开启科研之门

      2025-04-06       

科研能获得探索未知的乐趣。科研路上的难题考验我们的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每一次突破都让我感到无比兴奋和满足。

焦魁

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常务副主任

图为焦魁和学生一起作燃料电池测试。 受访单位供图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天津大学国 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实验室, 看到该平台常务副主任焦魁教授正在和 团队成员探讨燃料电池仿真技术。他带 领团队研发的燃料电池全流程正向开发 仿真平台,可以帮助工程师更高效地设计 和优化燃料电池,为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 化应用提供关键支持。

焦魁多年扎根科研一线,不断创新、 持续深耕。在前不久举行的 2024 世界青 年科学家峰会上,他获得第十八届中国青 年科技奖。 坚持是科研的敲门砖

焦 魁 的 科 研 之 路 始 于 2007 年 。 当 时,他硕士毕业,怀着对氢能与燃料电池 领域的热爱,选择攻读博士学位。

“那时候,燃料电池研究取得的进展 距离商业化还有很大差距,很多问题都没 有现成的答案。”焦魁回忆道。博士期间, 他选择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热管理 这一难题作为研究方向。

后来,焦魁加入天津大学,开始深耕 燃料电池领域。然而,他的科研之路并非 一帆风顺。

2008 年到 2014 年是燃料电池的寒冬 期:燃料电池研究经费紧张,行业前景不 明朗。焦魁回忆道,“很多同行都转型了, 我也曾动摇过。”

“在我产生动摇时,内燃机燃烧学国 家重点实验室时任主任尧命发对我说, ‘你如果没有钱我可以资助,但是不要轻 易换项目。’这句话让我深受感动,让我坚 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心。”焦魁说。

经过分析,焦魁认为氢能和燃料电池技 术具有独特优势,未来前景看好。坚定了大 方向,焦魁心无旁骛地一头扎在科研中。

在科研过程中,焦魁经常会遇到“难 啃的硬骨头”,每到这时他就特别兴奋。“科 研能获得探索未知的乐趣。”焦魁认为,“科 研路上的难题考验我们的技术能力和创 新精神,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每一 次突破都让我感到无比兴奋和满足。”

燃料电池的仿真技术领域一度被国外 公司垄断,我国相关技术体系并不完善。 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适用于燃料电池、电 解池、锂电池等能量转换装置的仿真技术 体系,成了焦魁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通过反复实验,焦魁团队针对燃料电 池发明了全流程,可用于正向设计的高效 高精度仿真技术,其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 先水平。它克服了之前仿真技术中存在 的效果差、部分功能缺失等问题。

“科研就像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速 度,而是耐力。”焦魁说,“在面对困境时, 我会提醒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失败、遇 到挑战在所难免,每一次克服困难都让我 离取得最终突破更近一步。” 焦魁深知,科研成果只有投入实际应 用,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他带领团队 与国内多家龙头企业合作,将仿真技术应 用于燃料电池、电解池、锂电池等能量转 换装置的设计和优化中。通过与一汽、上 汽、潍柴、德国博世等企业的合作,他们的 技术得到了验证应用,继而极大地推动了 我国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

“每当想到自己的工作能够为我国燃 料电池领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就感 到非常荣幸与自豪。”焦魁对记者说。

照亮学生前行道路

除了科研工作,焦魁还承担着教书育 人的重任。

“我喜欢和学生接触,喜欢看到他们 的成长。”焦魁认为,科研人员从事教学工 作,不仅能将前沿知识与创新思维融入课 堂,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还可以通 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 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不 仅是知识传承的需要,更是科研人员承担 社会责任的体现。

焦魁非常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提前 参与科研项目,并倡导互助创新。“本科生就 可以参与到我们的项目中来,提前对科研有 一个直观了解。研究生则有机会参与企业 项目并成长为技术骨干。”焦魁介绍。

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等都是育人的 核心要素。在每个方面,焦魁都尽心尽 责。他主讲多门课程,出版了多部教材, 其中《人工智能应用导论》获天津市精品 教材建设立项,《燃料电池科学与技术》获 评天津市一流课程。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比较赞同课堂、 实践和竞赛的一体化。通过带领学生进 入实验室、指导科创竞赛等方式,将理论 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焦魁说。在他 的指导下,多名学生获得了宝钢优秀学生 特等奖、天津大学学生科学奖等荣誉,并 在国际会议上屡获佳绩。

“我希望可以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使 他们勇敢地踏上探索未知的征程。”焦魁说。

聚焦氢能助力“双碳”

“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之 一,而燃料电池则是氢能应用的核心。”作为 我国燃料电池领域的领军人物,焦魁教授深 知氢能技术对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性。

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 新平台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批准建 设的全国首批三个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 合创新平台之一。平台聚焦电化学储能、 燃料储能与应用、储能装备与系统、储能 安全与运维以及储能经济与政策五个研 究中心,致力于打通储能领域的人才链、 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

在科研方面,焦魁团队聚焦燃料电池 的“一体化”和“有序化”设计。传统燃料 电池的多层结构设计存在根本缺陷,限制 了气、水、电、热的传输效率。为了解决这 一问题,焦魁提出了流道和多孔电极的一 体化设计思路,通过大幅度缩短物质传输 路径,减少多层结构带来的接触阻力,推 动燃料电池超薄设计的实现。

“我们希望通过‘有序化’设计,使燃料 电池中的物质传输更加高效,减少生产过 程中的波动,从而开发出具有超高功率密 度和长寿命的燃料电池电堆产品。”焦魁解 释道。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为燃料电池的商 业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氢能 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面,焦魁和团队成功打 造了一个跨学科、多层次、“产学研用”融 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构建了‘学科交叉、科教融汇、 产教融合’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并探 索实践了‘2+1+N’本研贯通培养路径。” 焦魁自豪地说。该平台还与国家电网、中 国电科、潍柴、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建 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构建了“1+N+X” 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我们培养的储能专业 2021 级研究 生毕业后,部分继续深造,七成进入国家 电网、比亚迪、中国电建、许继集团、特变 电工等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工作,得到了产 业界的高度认可。”焦魁自豪地说。

谈及未来,焦魁充满信心。他说,平台 将继续聚焦电化学储能、燃料储能、储能系 统应用、储能安全、储能经济与政策等领 域,推动技术的快速应用与转移转化。“我 们将深化跨学科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培养 更多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储能技术 研发能够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

“科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但我 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取得一个又 一个突破。”焦魁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 努力,为我国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 出更大的贡献,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科技日报:焦魁:以“坚持”为钥开启科研之门 --科技日报数字报 (stdaily.com)

(编辑 焦德芳 罗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