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央视新闻:马来西亚留学生:为构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2025-04-17       

随着中国和马来西亚人文交流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青年来到中国留学。

去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在贺电中,习近平主席提到了在天津大学求学的马来西亚留学生写给他的联名信。

一年来,这群马来西亚留学生以青春的活力书写着中马友谊的崭新篇章,展现着中马友好关系在青年一代身上的蓬勃力量。

对于一年前和同学们一道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一事,林展永记忆犹新。在信中,他和同学们表示,要立志做马中友谊的传播者和推动者,期待用所学知识服务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后来,习近平主席在同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互致建交50周年贺电时,提到了这封联名信,并表示两国友好事业后继有人,他对此感到欣慰。

一年后,回想起此事,林展永依然心情激动。

“这一年里,每次想起来我都很激动,现在我觉得自己学习上更刻苦努力了。”

  林展永林展永说,中国同马来西亚隔海相望,两国友谊传承千年。马来西亚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也是最早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作为天津大学海洋技术东盟专班首届学生,他的课题与共建“一带一路”海洋合作紧密相连。

  “我们去年跟随校方的组织参加了‘中国—东盟智慧海洋中心’的科研项目,研究比如赤潮防控技术应用,现在这一技术已经投入应用于马来西亚东海岸海域,减少了经济损失超过3000万美元。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造福两国和世界的事情。”

  林展永在中国的学习生活非常丰富。在课余时间,他也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二十四节令鼓正是他热衷的社团活动。

林展永(左一)参加二十四节令鼓队的日常活动

  天津大学二十四节令鼓队主席郑雁蔧也是联名信的执笔人之一。她表示,文化交流是青年之间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每当二十四节令鼓敲响时,她仿佛听见了马来西亚本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共鸣。

  “马来西亚有一个非遗叫二十四节令鼓,它是传承中华文化,并结合马来西亚本土特色的创造。在每一次活动表演中,我都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种传承方式,也看到了最生动的文明互鉴的样子,很开心也很幸运。”

郑雁蔧在表演二十四节令鼓

  她说,习近平主席在贺电中提到了他们的联名信,更加坚定了她当好马中友谊传播者和推动者的决心。

  “我前进的动力更足了,我觉得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敲起鼓来更有力量了!通过二十四节令鼓就可以明白我们之间的友谊有多么的紧密、坚定并蓬勃,是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最生动最鲜活的典范。”

陈劲咏作为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新媒体部部长,喜欢用视频记录自己的留学生活和亲眼看到的中国。从坝陵河大桥的“钢铁脊梁”到二十四节令鼓的声声鼓点,他一直用影像去探索并回答一个问题:中国智慧何以跨山越海?

陈劲咏(左四)与留学生同学们一起参观坝陵河大桥

  “之前和学校一起去贵州研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坝陵河大桥,第一次直观感受中国基建的魅力,站在桥上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壮丽,看到这样的桥,我就明白什么是‘自强不息’。我还拍摄过我们学校的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队的表演,这些记录都让我感觉充实和有意义。”

近年来,中马两国持续推进高质量合作,结出互利共赢的丰硕成果。作为马来西亚青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记录,让更多人了解马中合作的重要意义,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

陈劲咏

  “来到中国后,我真实地体会到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友好,也更深刻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给马来西亚青年人创造了很多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希望通过分享镜头里真实的中国,告诉世界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国是怎么样的,通过我们青年的力量,让马来西亚和世界更了解中国。”

当天津大学的实验室亮起点点灯光,林展永轻触着屏幕上的海洋监测数据;当校园广场上,郑雁蔧扬起鼓槌,二十四节令鼓的声浪惊醒了海棠花间的露珠;当教学楼间,陈劲咏无人机的镜头里定格下晨光中苏醒的校园……中马友谊的故事仍在续写——它们既是共建"一带一路"上的青春注脚,更是文明互鉴长河里永不褪色的浪花。

“我们一定会为传承中马友好,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央视新闻:在中国|马来西亚留学生:为构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国际在线

(编辑 焦德芳 牛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