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叹北洋大学堂创始人盛宣怀于国家危难时办学的艰难;感动北洋工学院那彻夜不熄的“七星灯火”精神;感受西迁结束返回天津的学子们昂扬的青春斗志;感怀“花堤霭霭,北运滔滔”校歌里团结的力量与奋进的气魄;感慨建设七里台新校区时干劲十足的新征程……日前,天津大学推出首部校史原创短剧《我们从1895走来》,上线播出立刻受到社会关注与好评。记者独家专访天津大学宣传部青年教师梁绍楠,听他介绍这部“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述校史故事”短剧出炉的细节。
“第一季”10集
以早期校史为主
“今年是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按照以往惯例我们都有校史挖掘的宣传。”梁绍楠说,如何讲好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办学历史,“也想着不断创新。”大约是去年5月,在和学生们沟通后,决定以他们喜欢的短剧形式来讲校史故事。
创作团队的尝试可谓大胆。“130年的校史能讲的又太多。”从构思到成片,梁绍楠一直要面对的就是取舍。翻阅史料、请教专家的过程中,在天津大学辉煌校史中“跳进跳出”,越挖掘越觉得有意思,带着他“重新认识了学校”。
短剧“第一季”以“北洋校史时期”历史为主,用10集来讲述1895年到1952年之中有代表性的人与事,“比如第一张大学文凭的故事、校歌校训的来历以及学校的校史典故等。”梁绍楠介绍,用3到5分钟的时间完整讲述一则故事,这期间也挖掘了一些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内容。
学校曾派出第一批中国留学生,但学生到了伯克利这种顶尖大学时,却给校长盛宣怀写信表示,这里教得不好,基本都在国内学过了,甚至觉得学校浪费钱。盛宣怀甚是欣慰,夸学生水平之高。“这说明当时北洋大学堂的课程设置、教育模式等是先进的。”
戏剧化处理
让天大品格具象
“我们采用了‘穿越’的方式,让新学生从1895年开始,亲历、对话那些故事。”梁绍楠介绍,还给这个串起全剧的角色安排了感情戏。
梁绍楠曾请教校史老师,为什么建校早期没有出现过知名的女校友。“北洋大学以工科立校,招考严格。由于同时期男女接受基础教育程度差异较大,且初期学科主要限于法律、矿冶、土木、机械这四门,传统意义上更适合男生学习,多种原因导致北洋大学建校之初30多年无一女生在校就读。在征求了校史老师的意见后,师生们西迁结束返回天津的路上增加了女同学戏份,大家苦中作乐的徒步而行,也多了青春感情的萌芽。“我们还有些‘俗套’地以一方手帕,像信物一样,让不同时代的两人后来在2025年的校园合唱中一眼相认。”梁绍楠笑着说,这样看似“无厘头”的设置,年轻学生表示“爱看”。
手帕其实是拍摄中临时的“加戏”,梁绍楠说,这些“临时起意”都是希望剧中的“天大人”不仅仅是署名为学生甲乙丙丁,而是有名有姓的鲜活青春。在讲述学校“七星灯火”典故时,着笔于后来的两院院士校友师昌绪与室友几个月没有见着面,“北洋工学院西迁时期条件艰苦,大家临时在古路坝刻苦学习,有人‘开早车’,有人‘开夜车’,彻夜不熄的灯火与不见面的室友故事,成了严谨治学、兴学强国的具象表达。”
青年人共情的“好戏”
将继续
拍摄过程也很“燃”。学校合唱团的成员在桃花堤现场演唱校歌,“大家不是专业演员,现场也有游客,我们只能一遍遍地抠细节。”按照剧情,要唱出“为国家而读书”“团结起来同仇敌忾”的感觉,反复唱着,“论次数的话,得有20多遍。”梁绍楠说,大家的感情真的就流露出来,歌声有了力量,眼中有了光。
拍摄是在天大校园、老校址团城、桃花堤、北宁公园、杨柳青古镇、静海等多处取景。梁绍楠介绍,剧组还复原了包括北洋大学堂招生的报纸、“中国大学的第一张文凭”、赵天麟校长题写校训“实事求是”的牌匾、国立北洋大学的校徽等“文物道具”,“我们的服化道,尽力接近历史原貌。”
“好看,爱看,多发。”“太赞!”“追剧!速更!”“这才是短剧的意义”……短剧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线后,看到大家的好评,梁绍楠总算放下心里的石头。他谦虚地说:“大家对我们的制作挺包容,我们以拍历史正剧的制作去打造短剧,赢得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共情。”首部校史原创短剧,就这样在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诞生了。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鑫介绍:“团队成员还会继续创作,天津大学在向着‘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的历程中,还有更多的故事、人物可以发掘、讲述。”属于天大人的时代故事,一直“精彩继续”。
记者 单炜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晚报:今晚报数字报-如何用“爆款公式”打造青春燃剧 (enorth.com.cn)
(编辑 焦德芳 罗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