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管理 > 正文

天津大学医学部卫生应急学院举办全国防灾减灾日学术交流会

      2025-05-15       

本站讯(通讯员 郭嘉懿)2025年5月12日,在第十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天津大学医学部卫生应急学院成功举办全国防灾减灾日学术交流会。本次学术交流会的主题为医工融合筑基卫生应急,救援实战引领学科发展。会议由卫生应急学院副院长赵艳梅主持,卫生应急学院党委书记庞博及师生代表参会,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卫生应急学院副院长赵艳梅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科建设的同仁们致以诚挚感谢。此次会议旨在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护航人民生命健康。

会议邀请多位深耕应急救援一线的专家学者,围绕灾害救援的科技应用、实战经验与国际合作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医工融合创新,提升灾害救援效能。北京市应急救援协会会长都海郎、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张涛、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吕琪、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袁颖、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芦燕受邀进行交流分享。

北京市应急救援协会会长都海郎通过多个国际灾难救援案例,强调了现场应急处置的重要性及反思。他指出,救援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次现场都是学习的机会,反思与改进是提升救援能力的关键。

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张涛分享了参与缅甸地震救援的亲身经历。通过救援现场照片和视频的展示,他介绍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面对当地医疗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损毁等挑战,如何利用传统医学和现代技术结合,有效救治伤员。他感慨,在极端条件下,医生的临床经验与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传递希望。

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吕琪从科技救灾的角度提出了灾害应急准备及处置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他介绍了本次参与缅甸救援的经历及携带的研究成果,包括针对挤压综合征早期诊治的装备和救治规范,同时也对救援实践中发现的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他提出,灾害救援需建立“情报先行”机制,明确灾害现场医疗需求,实现精准救援,同时要提高救援队伍搜救医协同一体化技术和能力,以及关注灾后心理应激障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袁颖教授回顾了中国国际救援队赴缅甸救援的行动细节。作为第一支到达缅甸灾区的的国际救援力量和第一个搜救出幸存者国际救援队,面对复杂政治环境与公共卫生风险,救援团队克服高温、语言障碍等困难,完成幸存者搜救、医疗物资捐赠与传染病防控工作。他感慨,国际救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中国力量不仅体现在技术,更在于生命至上的信念。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芦燕展示了天津大学承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震工程模拟设施”的科研成果及其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前景。通过足尺建筑抗震实验、核电安全壳模拟等研究,揭示了结构破坏机理,为抗震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她表示,未来希望能够与卫生应急学院合作,模拟灾害环境下人体损伤与救援场景,推动医工交叉创新。

在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就应急装备便携性、救援队伍建设、现场急救技能提升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们也针对提问者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据悉,5月9日是卫生应急学院成立一周年。值此纪念时刻举办的此次学术盛会,通过理论思辨与实战智慧交融,全方位彰显了医工交叉创新和救援实战需求在应急救援领域的核心价值,为学科建设标定前行坐标。专家们一致认为,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不仅需要科技硬实力的支撑,更需要实战经验的沉淀与传播。未来,卫生应急学院也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救援力量的合作,推动应急救援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为构建更加安全的社会贡献力量。

编辑(张华 来瑞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