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辛科霆)9月19日,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影视文学论坛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郑东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活动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天津大学团委、津读书苑承办,天津大学图书馆、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联合承办,天津大学学生会协办。论坛以“文学与影视如何相互赋能”为主题,邀请了评论家、作家吴然,一级编剧、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蔡晓江,青年作家班宇做主讲嘉宾,评论家、《当代》主编徐晨亮担任主持人。活动期间,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庆华会见了来宾。

百花文学奖前身为百花社品牌期刊《小说月报》百花奖,《小说月报》挖掘了许多具有影视化潜能的文学作品,并成功将其推上荧屏。2017年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增设“影视剧改编价值奖”,助推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百花文学奖已历二十届,见证了当代小说与影视的联动。论坛活动中,徐晨亮回顾了百花文学奖的历史,并抛出话题:文学与影视如何相互赋能,如何相互激励与成全。

吴然以大仲马、张恨水为引,探讨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融合。在文艺作品大众化的当下,文学与影视赋能过程起伏不定,具有讨论价值。吴然认为:“文学是所有艺术方式的母体与基石。”谈论到何为优秀的文艺作品时,吴然以石光荣、许三多为例,指出留下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是评判佳作的标准之一。

蔡晓江曾担任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影视文学论坛嘉宾,时隔两年再度谈论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又有了新的体味,他传达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代表的观点:勇立时代潮头,厚植人民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德艺双馨。提到文学与影视的关系,蔡晓江举例了《人世间》,梁晓声的原作冷峻,而电视剧则更添温情,展现了小说和影视不同的艺术方式对同样故事作出的不同理解。

青年作家班宇担任文学策划的《漫长的季节》一经播出大受好评,成为现象级剧作。作为文学创作者,班宇就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分享了他的观点:近年来小说搬上荧屏都进行了较大的改动,《漫长的季节》导演辛爽热爱小说,打动他的除了故事本身,更多的是在小说传递的情绪,而在影视化的过程中,这种情绪被捕捉和放大,用镜头语言得以表达。他认为,与影视相比,文学更为私密和敏锐,当下的小说创作有可能引发下一个影视风潮。
除了以上的分享,班宇对学生提问的“东北文学为什么可以成为影视化的新宠儿”分享了想法:读者对东北文学心有戚戚,是因为人可能会陷入相对艰难的时间段,会与东北那段时间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有休戚与共之感。

论坛的最后,徐晨亮总结发言,当下的文学作品改编数见不鲜,而如何带来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二次创作仍是文学影视化的一大议题。百花文学奖是具有影响力的奖项,它为创作者提供了思考,激发新的灵感与火花,以期创作者能给读者、给观众提供真正具有精神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

此外,北京市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颖,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出版部部长任洁,天津大学团委书记管虹、图书馆副馆长于晓燕、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孟兆熙、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经理杨喆等也出席了活动。天津大学近300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编辑 张华 王敬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