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李厉 苏轩)4月7日,天津大学-中华大学共建跨学科实践课程结训仪式暨“两岸青年说好天津故事"短视频竞赛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举办。中华大学副校长游坤明、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华大学中华书院院长梁美惠,天津大学港澳台办主任张玲,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吕静,天津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刘强,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用源,天津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海峡同文书院副院长何慧俐及两校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鑫,新媒体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晋馥,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所长孙列,人文艺术学院英才副教授曹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教师郑皓应邀担任评委。
此次共建课程为“生成式AI应用与实作——文化艺术巡礼实践”,课程旨在以AI技术为媒介,让两岸青年深度走访天津,创作文化短视频,讲述天津故事。4月2日-7日,来自中华大学、天津大学的36名同学参加了课程训练,并组成9支队伍分别完成短视频创作。




游坤明在致辞中分享了到访天津的感受,介绍了中华大学在AI教育方面的经验。他表示,天津的飞速发展和古今中西交融的魅力令他倍感惊喜,天津大学在科技领域的成就和校园建筑之美令他印象深刻。中华大学较早推动AI普及教学,各学院将AI理论与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拓宽了他们的职业道路,期待未来两校能在AI领域开展更多交流与合作。
明东表示,此次跨学科实践课程让两岸学子将AI技术融入短视频创作,记录天津风貌,赋能文化传承,不仅提升了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更在交流合作中增进了理解,建立了友谊。期待中华大学师生将这份情谊带回校园,成为推动两岸青年交流的桥梁与使者,希望两校学子继续保持探索的热情、开放的胸怀,共同守护、传承中华文化,为两岸融合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中华大学学生代表何书妤分享了参加此次课程的收获。她说,天津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城市,与天津大学的同学相遇在此,共同运用AI完成实践课程,是一次难忘的旅程。同学们领略了不同的美景,分享了各自的成长经历与故事,从相识到相知,彼此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短视频竞赛环节,9支参训队伍分别展示了短视频作品,介绍了各自的团队名称、视频内容和创作过程。他们将AI工具应用到脚本撰写、歌曲创作、图片生成、配乐解说、卡通形象制作等多方面,以不同视角呈现了天津故事。“新天地”团队的《一封有声的家书》以有声书信的方式向台湾家人讲述天津,“和韵同舟”团队的《同文同心跳》以音乐短片形式歌唱天津,“津台智韵”团队的《津彩风华》将天津快板等元素融入视频,“实事求是”团队《津门寻踪·城市奇旅》以卡通人物海小棠“打卡”任务景点的形式展示天津……各具特色的视频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经过综合评比,9支队伍分别荣获津门华章奖、沽上逸彩奖、卫城卓韵奖、奇思津彩奖、津韵风华奖、津城新貌奖、两岸同心奖、天籁津声奖和臻艺津影奖。
编辑(刘延俊 来瑞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