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专题新闻 > 两会声音 > 正文

【两会声音】人民日报海外版: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劲头更足

      2024-03-05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3月05日 第 06 版

图①:近日,中国首批10800粒航天耐盐碱马铃薯种子进入品种选育阶段。图为内蒙古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在观察航天马铃薯种子组培苗。

贾 鹏摄(人民视觉)

图②:作为聚焦新材料领域的省级新型科研平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的甬江实验室启动区项目日前竣工验收,预计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郑凯侠摄(人民视觉)

图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是一座数字化智能工厂,实现高效柔性化生产,可满足用户个性化订购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图为市民受邀到该制造基地参观。

新华社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如何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代表委员纷纷畅抒己见,建言献策。

创新引擎动能澎湃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2位,拥有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的多项数据显示,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创新引擎动能澎湃。

“我们去年突破高电密抗波动电极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台套3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碱性和300—600标准立方米/小时PEM(质子交换膜)型水电解制氢设备样机,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郭建增说,研究所不断加强创新,及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为产业发展添动力。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在水下矢量推进器研发等技术攻坚中取得突破,31款关键材料和部件应用于航天、海洋等领域的重要装备。全国人大代表、宁波材料所副所长王立平介绍,该所去年在产业合作方面推动9项重大成果转移转化,专利运营数量近100件。

端牢能源和粮食两个“饭碗”,创新支撑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刘国跃表示,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国家能源集团加快推进能源生产与先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智能矿山、智能电站、智能运输和智能化工,建成投用多个数字化平台,在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推广使用、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积极布局,已形成“煤火风光水、化油气氢核等能源谱系+物流贸易金融支撑+产研用融通”的综合性现代化产业格局。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凡荣说,中国中化利用遍布全国的700多个技术服务中心,将现代化的生产要素、经营模式推广给更多农业生产者,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目前“中化MAP智农”现代农业管理平台服务面积已超过1亿亩。

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33278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至2.64%。

“我们每年投入不低于7%的科研经费用于技术创新,掌握了冷链绿色节能降碳、冷链安全数据分析、智能节能硬件和云服务等多项技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敏说,依托科技创新,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温控器相关产品市占率稳居行业前列。公司自主开发的冷库节能控制系统,节能效果达24%,普及后每年可节能720亿千瓦时。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介绍,近5年,长安汽车不断扩大投资,科技研发队伍超1万人,推动公司在科技创新、产品出新等方面取得诸多进展,开发了多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产品,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把劲。

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在学总规模超4763万人。高校科研院所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学、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认为,提高基础研发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引导科研人员从事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课题研究,切实提高服务国家关键技术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表示,天津大学近些年加大人力、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的投入,在智能医学领域结合医疗健康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打通医学从“实验室”到“手术台”的通路桥梁,成果丰硕。

强化多方支持保障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代表委员认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协同发力,强化多方支持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重庆公司董事长夏泳建议,健全人才培养与激励体系,壮大高层次专家人才队伍,在给政策给资源、出成果出人才上多下功夫,以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科创水平提升。“公司将聚焦新一代通信技术、算网服务、智慧中台,积极布局、主动作为,更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创新离不开各种支持政策。过去一年,税费优惠举措接连落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扣除比例大幅提高……“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让企业创新更有底气。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局长姜涛表示,云南税务、科技、财政等部门2023年推出多项服务措施,对科技型企业诉求实现快速响应。各级专家团队联合组织136场次、16818户次企业参与的培训辅导,对788户重点企业“一对一”精准辅导,“我们将与相关部门继续努力,携手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董事长马永生认为,围绕相关重点领域如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能源转型关键技术和碳中和技术等,可探索制定相关补贴激励政策。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政府集中采购等方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支持。同时,以现有科技金融试点产品为基础,逐步形成体系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服务方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开辟新领域,塑造新动能。”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说,科技创新是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应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能企业结合,形成有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3/05/content_26045218.htm#

(编辑 赵晖 安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