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聚焦天大 > 正文

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

      2021-11-08       

本站讯(通讯员 柳聪)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通知,批准2020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学位授权点名单,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代码99F1)落户天津大学。该学科的正式设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人才培养进入了高层次专业化的全新历史阶段。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以“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为题做了专题汇报,系统阐述了“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的观点,明确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建立成为独立学科的意见,得到高度重视。2021年3月,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推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

天津大学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工作,学校领导多次与冯骥才先生当面交流、研究学科设置工作,学校开辟绿色通道,在研究生院、文科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于全国率先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点申报工作。该学位点通过天津大学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形式进行申报,充分考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突出特点,以及在研究对象上的特殊性。目前,天津大学已成立了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拟定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也正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分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及其历史、风俗、审美方式、价值体系、传承人群以及科学保护、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混融交叉的学科。该学科致力于培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较好掌握文化遗产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体系,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历史学、文物考古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认定、传承保护、宣传推广、转化利用等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单位之一,院长冯骥才先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始终关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近20年来,冯骥才先生及其学术团队致力于文化遗产普查、整理、学术研究和科学保护工作,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形成了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理论建树。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三个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相继落户,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保护、研究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学术保障与科学支持。(编辑 董玥欣 韩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