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天津大学入围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在总体建设方案中,天津大学明确提出一流大学建设的时间表和主要任务。学校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为核心理念,实施“新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若干学科和领域达到世界一流,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更多学科和领域进入世界一流,整体办学实力大幅提升;到2045年(建校150周年),全面建成声誉卓著、人才辈出、优势突显的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将以着力打造一流学科为基础,推动实施“五大发展计划”,建设“五大支撑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学科领域系统构建核心竞争优势
一流学科是培养一流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赵美蓉认为,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工程,具有牵引和带动作用。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一流学科,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路径。
“多年来,在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大学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哲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部分学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前列,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美蓉说。
在总体建设方案中,学校重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紧密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未来学科布局的总体考虑,确定了10个重点建设领域,率先打造世界一流学科,这10个重点领域覆盖工学、理学、医学、社会科学领域的30个一级学科,分别为“化工能源”、“新材料”、“管理与经济”、“化学与生命科学”、“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建设工程安全”、“智能制造”、“光电信息”、“数据科学”、“环境生态”。
在10个一流学科领域整体建设过程中,学校将按照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和规律,发挥化工、精仪、管理、建筑等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实现学科“重点建设”和“综合发展”的统筹兼顾,充分发挥重点建设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主动融入国家、京津冀和天津市的创新布局,加强学科耦合作用,形成学科领域高峰、高原,通过跨学科合作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这样的学科领域的建设方式,将打破传统单一学科单兵作战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克服学校原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学科间的相互协作,发挥群体效应,优化学科结构,拓宽学科方向,促进学科融合、渗透,形成新的交叉学科、新的学科方向,能够为学校传统学科保持优势和增强活力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这是学校打造新工科建设‘天大模式’的重要举措,同时有利于学科结构优化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优化资源的配置和共享,在学科领域打造天津大学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资源筹集机制改革等纳入学科领域体制机制建设中,打破学院、学科间的体制机制壁垒,进一步推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赵美蓉说。
“五大计划”协同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面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任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天津大学也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加快转变调整,“两个一百年”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这些都为学校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和平台。天津大学明确重点建设任务,将卓越人才培养、一流师资发展、创新能力提升、天大文化构筑、成果转化推进等“五大发展计划”全面推向落实。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未来几年,天津大学继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对高层次人才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推进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改革,推进跨学科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充分融合,形成天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
不久前,学校启动了“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将于11月份召开第八次教学工作会,继续大力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更加卓越的教育教学体系;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营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氛围,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优化招生规模和结构,支持学科专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学校以学科发展目标为导向,着力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学校将进一步明确人力资源的总体需求和投入重点方向,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天大特色的终身教职体系,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科水平、激发教师队伍创造力的体制机制;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高水平国际合作,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天津大学坚持工科研究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理科研究以国际学术前沿为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则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继续聚焦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成果,扎根经济社会主战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天大特色文科体系,优化科研管理政策导向,改革科技评价体系,把“天大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学校将推进实施“天大文化构筑计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教育与传播,深入开展系统性的学校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创新,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平台和载体,形成一批重要的文化传播成果,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学校的文化传播力,发挥文化社会引领功能。
天津大学还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大力服务国家战略,以技术转移中心、区域研究院、校企联合机构为抓手,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力加强特色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使天津大学科技成果和智库成果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五大支撑体系”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
学校将围绕核心目标和关键战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体制机制改革体系、社会参与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统筹体系和国际交流合作体系等五大支撑体系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按照高等教育“四个服务”发展要求,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并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深入推动落实《天津大学章程》,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统一的学校治理体系;加强学院治理体系建设,发挥学院办学实体的重要作用,建立更加高效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强化学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
围绕重点和关键环节,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资源募集机制为保障,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体系,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系,健全开放办学体制机制,包括完善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校友工作网络,加强校友与母校互动,依托北洋基金会促进社会资源参与办学等。
推进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推进资源配置权重心下移,扩大院级单位自主权,形成目标任务和资源支配相统一的资源配置和使用体系,强化评估工作在院级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天津大学加快国际交流合作的步伐,积极引进、有效借鉴国际一流学科的建设标准与建设经验,营造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构建兼顾国际和国内的学科评价体系,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竞争,努力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