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问题
我国境内的一系列大型复杂的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能力,这为我国工程企业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工程”力量。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工程技术标准与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包括美标、英标、欧标、俄罗斯标准等)具有很大的差异。虽然我们的技术水平不一定低,但我国工程技术标准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封闭性”状态,加上我国配套的工程咨询服务没有同步走出去,我国的标准并没有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应用的比例很低。这不但不利于带动我国的设备与材料的出口和消化产能,而且还因对我国企业对国际标准不熟悉而增大建设成本,甚至导致巨大的亏损。
我国工程企业在实践中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在国际工程合同谈判中从具体项目层面力推中国技术标准。但由于我国标准在国际上并不被业界所熟知,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信赖,因此往往被拒绝。即使外方接受中国标准,中方往往在其他方面做出很大的让步,甚至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我国的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在翻译出版我国工程技术标准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由于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出版速度、质量、权威性、推广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
对策建议
1.考虑由我国工程技术标准主管部门(如住建部、国家质检总局或相关部委)牵头,成立我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国际化”管理机构,发挥制度优势,统一组织和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和专业组织、企业等,共同推进标准的国际化,避免各自为战,浪费资源。
2.在上述机构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借助国内外技术专家和翻译专家,对相关国际通用主要技术标准进行遴选与同步翻译,便于学习、研究、吸收以及借鉴应用,在中国标准还达不到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情况下,提高我国工程界对国际标准的熟悉度,避免因不熟悉标准而加重工程的实施难度。
3.在上述机构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快速、高质量、系统地将我国成熟先进技术标准翻译成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等外文版本,在国际范围内出版发行发布,彻底改变我国工程技术标准的“封闭性”,同时避免我国相关企业低水平的重复翻译、浪费资源以及影响中国标准的国际形象。
4.对于我国工程技术标准领先的领域,如高铁、核电、长输管道等,试点参考国际通用标准完善成套标准体系,在工程走出去的同时把标准率先推出去。同时定期举办国际技术标准大会,结合采用我国标准建成的大量示范性的“有形的”竣工项目,尤其是境外项目,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造中国工程技术标准成功运用的样板和典范,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宣传我国高水平的工程技术标准,提高国际上应有的认可度。
5.出台相关政策,借鉴国际金融机构通行的做法,要求我国贷款海外基础设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应编制标准的工程采购合同范本,在范本中列入强制性或鼓励优先采用中国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在贷款项目中予以采用。对于我国企业投资或承包的海外项目,鼓励我国投资企业和工程承包企业在合同谈判中优先推荐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对于采用我国标准的项目,给与我国参与企业在利率、税收方面的优惠。通过微观层面的“管理标准”,推动我国工程技术标准在国际上的应用。
6.从国家政策导向入手,鼓励相关专业协会主动对接相关国际行业组织,尤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相关国家的行业组织,建立沟通交流机制;鼓励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到沿线讲学和技术交流,让他们了解中国标准,认同中国标准;利用各种资源,邀请沿线国家技术官员来访进行技术访问,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类专业的留学生招生人数,夯实标准走出去的环境基础。
7.积极引导我国工程咨询同步走出去,要从国家层面有意识尽快加速培养一大批能在国际工程咨询市场上提供高水平服务的专业人才,以便在工程技术标准采用决策时,有中国专业人员的声音。
国际舞台上的竞争最终是“标准”的竞争。应积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快速推进我国工程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对接,成为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标准”,不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显示度”。
(编辑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