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立德树人”专版(2)——“家国情怀”教育纪实

      2017-03-17       

      秉承“兴学强国”使命   培育“家国情怀”英才
  ——天大以校史文化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纪实

  我国近现代大学体制虽然来源于西方,但它移植生长在中国这块有着深厚历史的土壤中,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根基。天津大学(北洋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肇始于国家危亡之时,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兴学强国”的使命。120余年来,在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中,她始终奋力拼搏,不懈探索,用行动诠释了“兴学强国”的承诺,所体现的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这也是中华文化中最深沉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之一。
(官方微博天大故事、官方微博历史上的今天)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深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更需要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为此,天大立足于学校120余年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凝塑以“兴学强国”使命、“实事求是”校训为核心的天大精神,通过开展系统、丰富、活泼的校史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
   根植优秀传统之根  传承“兴学强国”使命
   一是加强大学精神塑造。近年来,学校党委组织力量加强校史研究,深入挖掘长期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天大品格的精神内涵,逐渐总结出了以“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为主要内容的天大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写入《天津大学章程》,特别是将“家国情怀”作为人才的培育目标之一,由此以“大学宪法”的形式进一步确立了天大精神的内涵,为每一个天大人树立了精神的坐标。学校与光明日报联袂主办了“当代中国大学精神高端论坛”“第四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实事求是”校训确立百年系列纪念活动等,出版了《实事求是 日新又新》《天津大学志》等书籍,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精神塑造。 二是寻找“天大故事”。真正触动人心灵的是那些令人激动、意义深远的人与事,物与思。为此,2015年,学校启动了“天大故事”征集、“师德立项”等活动,鼓励全校师生通过整理院系史、人物口述史等途径,挖掘历史和身边的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引导师生真正参与到天大精神的挖掘工作中,通过参与而受触动,因为感动而践行。三是打造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产品。学校持续30年开展北洋大学毕业生、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的研究与宣传,先后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张太雷年谱》《张太雷文集》《永恒的纪念》等书籍。为了讲好“天大故事”,近年来,学校又先后制作了3集纪录片《大学之道》,出版了《我们的校训》《向海而行》《天大风骨》等书籍,与今晚报副刊合作开辟了“天大故事”专栏,与天津滨海广播“城市记忆”栏目策划制作了28期“纪念天津大学建校120周年”特别节目等,以大量富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感染人、教育人。
(新生和家长参观校史展、“圆梦新校区 起航新甲子”120年校庆活动启动、“当代中国大学精神高层论坛”举行)
   抓住育人关键节点  使校史教育系统化
   一是为新生上好开学第一课。学校抓好迎新、开学典礼和新生教育的有利契机开展校史文化传播。例如迎新期间,在北洋广场设置了“天津大学校史展牌”,使新生从走进学校的第一刻起便感受到天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将学唱校歌、参观校史馆作为新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开学典礼上,通过校长致辞、校领导亲自为学生代表佩戴校徽、观看《国之大学》等校史宣传片、共唱校歌等环节进一步增强新生对学校文化的认知。 二是让校史走进第一课堂。学校在本科生《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增加了校史专题,向学生系统详细讲解天津大学的办学历程和文化精神。 三是抓好纪念活动。学校举办了以“圆梦新校区 启航新甲子”为主题的120年校庆系列纪念活动,师生校友欢聚母校,共同传递“中国梦”“天大梦”;启动北洋园新校区道路征名活动,激发师生校友共创北洋新甲子的热情;以首个烈士纪念日、掌校人和著名校友诞辰等为契机,开展“追忆先贤,铭记使命”系列教育活动;在学校主页、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开辟“历史上的今天”等专题栏目,全方面地展示学校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和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
   创新文化活动载体  让校史真正“活起来”
   一是拓展环境文化,寓教入景于情。学校以新校区建设和搬迁为契机,通过光影记录新校区建设和搬迁史实;激发师生智慧,以大学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校区校园命名工作,建设文脉传承的大学校园;同时, 广泛开展“命名故事”传播,实现了寓教于名、寄情于景的效果。学校校史博物馆不同于一般校史陈列的图片文字展览,而是展示了大量丰富现实的藏品,通过声光、影像、实物,使学生在校史馆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天津大学所独有的精神和中国高等教育曲折而顽强的发展历程。 二是以艺术之美演绎文化魅力。学校创作大型交响合唱作品“兴学之路”,激情讴歌从北洋大学到天津大学的百年风华 ,这也将是中国大学一部史诗性作品;排演了《醒世惊雷》《侯德榜》等话剧作品,特别是2012年《醒世惊雷》在天津大剧院公演时引起强烈反响,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两次批示,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回信祝贺,市委三位常委亲临现场,对北洋艺术团同学们的演出给予高度评价。 三是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我校连续8年举办校歌校史演绎大赛,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再现了从建校伊始至今,一代代“北洋—天大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富强梦;设立“宣怀班”“含英班”“天麟班”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传承百廿年办学理念;举办了“海棠季”、北洋名师名篇诵读会、迎校庆天津大学合唱节、“我要上校庆”文艺作品征集、“我是主讲人”校史故事讲演大赛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校史文化活动,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天大独特的历史地位、了解母校“兴学强国”的办学历程,激发广大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形成爱校荣校的浓厚氛围。
(北洋名师名篇诵读会、话剧《侯德榜》在北京公演)
   营造“知行”校园文化  “家国情怀”融入基因
   一是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学校实施社会实践“千百十”工程,精心设计实践主题,先后组织了“心系国计民生,勇担青年责任” “我的青春中国梦”“风雨兼程、壮哉中华”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莘莘学子引导人生航向。近年来,学校每年有900余支实践队、6000余名同学利用寒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成为全校同学心中名副其实的“必修课”。而在“行”的过程中,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对于青年使命的认知与“家国情怀”的养成。 二是抓好毕业生教育。学校将毕业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多措并举激励学生建功立业,开展“感恩·成长·使命”毕业生主题教育、大力宣传“走进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事迹,设立“求是奖”,表彰赴西部、基层、艰苦地区和重点单位的优秀毕业生典型,激励学生把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发展需要紧密结合。
 
 
   天津大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

  天津大学注重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探索,积极推进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引导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推向深入,把继承中华优良传统与体现时代进步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
   溯源: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
  天大的前身北洋大学,肇始于国家危亡之时,建校之始“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目标就承载了几千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体现了时人的价值追求。经过120年,学校也始终在坚守、继承和丰富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这也成为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挖掘凝练天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挖掘、保护、传承学校两个甲子以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组织力量加强校史研究,深入挖掘长期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天大特质,总结出以“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为主要内容的天大精神。 二是加强校史教育,营造爱校荣校氛围。学校依托校史馆、档案馆、天大标志性建筑等物质文化产品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强化宣传杰出校友事迹,开展追忆先贤,铭记使命系列教育活动等;引导学生认识天大独特的历史地位、了解母校艰苦卓绝的办学历程,激发广大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浸润:以艺术演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天大积极发挥艺术教育优势,努力构建一个学生覆盖面更宽、社会辐射更广、影响力更强的文化教育体系,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化在润物无声的艺术教育中。
 
(“梦与光荣”北洋艺术团成立30周年纪念音乐会)
   一是设计艺术教育的框架,把艺术教育纳入人才成长体系。学校把艺术选修课、艺术实践课纳入课程体系,现已开设选修课22门和实践课30门。根据学生兴趣,天津大学北洋艺术团下设了合唱团、舞蹈团、曲艺话剧社等共9个社团,并在各个学院开设了分团,力争让参加的学生人数达到最大化。参加或曾经参加艺术团的人数达到总本科生数的1/3。 二是设计艺术教育的内容,大量排演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北洋艺术团挖掘带有深厚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作品,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根据《道德经》创作了《三十辐共一毂》,根据《梅花三弄》创作了《三弄》,不仅让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更让学生们增强了文化自豪、自信。 三是设计艺术传播载体,让高雅艺术惠及更多观众。面对校内,天大创建了“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28届;1997年创建的“周末音乐会”,被教育部确定为艺术教育三大模式之一,已经演出600余场,累计听众30余万人;开展国内巡演,走向农村、社区;面向国际,参加比赛、演出,成为天大和中国的一张名片。
(校史博物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传承:引导学生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践行 
  为挖掘好、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学校整合各方面资源,不断完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载体,为学生搭建集中展示的平台,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打造系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将校内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了“三馆一讲堂”,即包括天大校史博物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北洋大讲堂”的高端文化品牌,使它们成为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天大校史博物馆以大量丰富现实的藏品,展现了天大薪火传承的曲折发展历程。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展出的不仅有名家大家的作品,还有校内外人士书画、摄影展览,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家园。冯骥才研究院内,天津年画史展、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书画展等中国传统文化展览活动层出不穷,同时,研究院内设有我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所获得的大量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为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搭建了最佳平台。多年来,我校以“北洋大讲堂”为依托,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邀请文化科技大家做客天大,以智慧的声音和深刻的思想引领青年学生。 二是从小处入手,让传统文化进社团、进宿舍。学校依托“越剧研究会”、“星河棋社”、“兰亭书画协会”、“弓箭协会”等学生社团,通过举办“海棠季汉服表演”、“琴棋书画诗酒花”、篆刻“我的中国印”等系列活动,引导同学们关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宿舍为平台,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营造“家”文化;举办“思念去哪儿”清明节寄语、新生共度中秋等主题活动,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和热爱。 三是通过社会实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近30支实践队伍针对传统国学、中国风筝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各个主题开展了形式丰富、内容翔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走访了相关部门,进行了实地考察,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保护、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得以历久弥新。
   (本版稿件和照片由宣传部和团委提供)
(编辑 李丹  本文刊载于2017年3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四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