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名垂竹帛 功标青史
——记中国化学工程学家 我校化工学院教授张建侯
□ 化工学院化学工艺党支部 化工学院校友会 马沛生 张昊
张建侯(1914.4.6~1991.1.14),江苏泰兴人,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曾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50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他1952年调入天津大学,先后担任化学工程系副主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等职,主持创建了全国首批无机物工学专业和首个基本有机合成专业。1957年起,他负责化工系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过《胶体化学》、《固定氮工学》、《无机物工艺过程原理》等多门课程。他从事高等教育事业50余年,为中国的化工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学生时代的“怪人”
张建侯先生的成长之路颇不平坦,但他心怀梦想,勤奋刻苦,凭借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创造了求学之路的辉煌。
1914年,张建侯出生于一个以私塾育人为业的教师世家。由于家中子女较多,张建侯从小就知道为家庭减轻负担,利用课余时间干些杂务活,贴补家用。1928年,他考入泰兴初级中学,因家境贫寒,2年后转入到免费的扬州中学师范科。扬州中学毕业后,他在南京市窑湾义务小学工作了2年。求学时期,张建侯便以刻苦学习而出名。1935年,刚刚21岁的他便通过南开大学考试获得了特种奖学金资助,并进入化学工程系学习。“七七事变”后,他随学校转至昆明就读西南联大,表现依然突出。大学毕业后,他由于成绩优秀被推荐为斐陶斐荣誉励学会会员,并留校任教。1945年,张建侯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并以全“A”的成绩结束了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学习,为日后成为一代化工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张先生的大学时代,他有着“怪人”的雅号。据其导师杨石先教授的夫人回忆说:“张建侯的同学们都称他‘怪人’。”那他“怪”在何处呢?原来张先生大学期间学习非常刻苦,每题必做。当时正值战争年代,各种学习资源十分匮乏,一名普通大学生能够找到的书籍和习题并不多,所以他很珍惜自己收集到的每一本参考书,对于书中的每一道习题他都会认认真真地完成,而不是畏难如虎或趁机懈怠。这与周遭同学的做法大相径庭。正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张先生在大学的成绩十分优异,连当时任教的杨石先教授都经常把他的作业和实验报告作为范本在同学们中传阅,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钦佩。而每当提起他的外号,人们在付之一笑的时候其实也同样包含着对他严谨的治学作风的赞赏和感动。
教书育人的楷模
1952年,经院系调整,张建侯先生被调到天津大学,后任化工系主任。1953年,他领导建立了全国第一批无机物工学专业;1955年,他又领导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基本有机合成专业。他为这2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制订教学计划等付出了大量心血。从1952年开始指导研究生到1981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张建侯共培养研究生42名,其中博士生6名。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信奉言传身教,以德树人。从课题选定到实验设计,从理论构思到论文写作,每位研究生的成长,他都倾注了全身心的关怀和爱护,几乎每位研究生都可以从张先生的治学态度上得到心灵的陶冶和指导。
有一位博士生在毕业时曾对周边同学谈到:“张建候先生在修改我的博士论文时,提出过我所写的错别字,并指出这个错别字在我的硕士论文已经出现过了。”张建侯能够记得自己学生论文中的错别字长达如此之久,足以体现出其一丝不苟、认真严谨、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就连《化工学报》在他逝世之后的纪念文章中也评价他“审阅稿件一丝不苟,坚持原则,从不迁就,多次以深湛学识发现论文中存在的理论或原理上的错误,保证了刊物的学术水平。”正如悼文中所说,一丝不苟、坚持原则是张先生的一贯品格。伟人的一生如是,平平淡淡中无处不彰显着人格的魅力与光辉。
直到逝世的前一天,张教授还在审阅博士研究生论文,和他的同事约定讨论系里的工作。当时张教授审阅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流态化的,虽然他已经几十年没有做过流态化方面的研究了,但为了验证其真实性,他拖着病体将所有用到的公式定理推导了一遍,并在自己休息的床上摆满了两大摞书,方便自己时时翻阅,核对论文的准确性,以免误导学生。这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实写照。
化工战场的“将军”
如果把化工领域的知识障碍比作是战场上穷凶极恶的敌人,张建候先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则称得上是一次次科研攻坚战的胜利。自30岁开始,张建侯就好像化工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一样,凭借着对于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他领导的科研组先后完成了多项全国性大型攻关项目和天津市技术革新项目,1项获得了全国科学大奖,多项获得了天津市科技成果奖和优秀论文奖。
凡是学过化学的学生大致清楚,在化学的基本原理方面存在着一个范德华(van der Waals)状态定理,而对于这个定理的第一次定量修正工作,就是在张建侯的主持下进行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定量的气体普遍化方程,它在直到临界点的密度范围都相当的准确,经广泛实验数据拟合而得的数据与理论值相符,可以说是相当成功。根据其修正原理,张建侯还提出了普遍化的三参数状态方程和普遍化B-B(Beattie-Bridgeman)方程,在具有更大准确度的基础上拥有了状态方程方面“世界最早验算”的荣誉。该成果问世不久便被编入《物理化学》教科书中。几十年之后,一些专著和文献还在引用这项成果,该成果被普遍认为是华人在化工热力学领域的第一批成果。当时,张建侯还只是一个未毕业的博士生。

在科研的探索征途中,张建侯严以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其科研成果主要集中于化工热力学方面。早在上世纪40年代开始,他就在PVT关系的气体状态方程的一般化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并在80年代末扩充至液态。改革开放后,他的研究扩充至化工数据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物性的测定,数据的整理、评价及关联,模型的建立,估算方法的提出等,物性涉及临界参数、PVT关系、蒸气压、黏度、扩散系数等。可以说,张建侯始终站在较高的层次上追踪世界科学的前沿。
澹泊寡欲守静笃 点点心血育英才
——记中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开拓者 我校计算机学院教授许镇宇
□ 宋俊启 谢昕宁
许镇宇(1918.11.14~2008.2.4),祖籍江西省龙南县,生于北京,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拓者,天津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奠基者。他1941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机械系,抗战时期曾任职于资源委员会,1949年后历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副教授、教授,机械零件机械原理教研室主任、精密仪器系副主任、计算机系筹备组组长。曾著有《机械设计原理》、《机械零件》、《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等著作,并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曾兼任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机械零件组组长,计算机软件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天津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会理事长,天津市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等学术性职务,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及美国传记学会(ABI)列为国际名人。

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不求名利自清高”,许镇宇教授对待名利的态度向来淡然置之。1979年,他负责统筹编写全国计算机专业的通用教材《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等到书籍临近出版时,他力辞主编头衔,只是同意将姓拆分落名为言午。后来,编写组的同事一同到出版社将他改为主编。1993年,天津大学准备推荐许先生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他认为,学校中应该享受津贴的人还有很多,自己还可以往后放一放,因此他婉言谢绝。后来几经劝说,他才填写了申请表。
事实上,无论在校内外,许镇宇先生都保持着一颗无私奉献的心。1984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成立,66岁的许镇宇担任创始会长。该研究会初创时期,各项事务纷繁复杂,许镇宇都是亲力亲为,使得协会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他为协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曾任协会名誉副会长、华东理工大学的史济民教授回忆道:“他以协会为家,鞠躬尽瘁,尽管当时他已年近古稀,但从不要求特殊照顾;在他的带动下,研究会领导班子成员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无私奉献的作风,从未在研究会领取过1分钱的工资和报酬。”“另一件事情也反映了许镇宇平易近人、虚怀若谷的风格:他比我大9岁,20 世纪50 年代已是一位有名的教授,但无论人前人后,他总是称我为史先生,从来不以前辈自居。”可见,许镇宇的人生态度与他的科研实力一样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和认可。
投身教育 呕心沥血
教育是强国之本,青年是富国之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许镇宇比任何人都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凭着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敏锐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开拓精神,许镇宇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的理工科都应当开设计算机课程,并应该把它列为基础课,如同数学、物理那样。他指出:“我们必须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搞普及教育,必须重视普及应用与提高。”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不停地呐喊着,其一生都体现了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许镇宇对学生都非常负责任。他从编写教材入手,力求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看得懂。他谈道:“教材必须很认真、很仔细地写,一点儿也不能故弄玄虚。把问题说清楚,不能有模棱两可的话。”他严谨求精的精神在编著《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一书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该书刚出版便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与赞誉。20世纪80年代,许镇宇在系里开设了计算机原理课程,由于教材是他自己编写的,教学内容又是他自己研究实践的结果,因此他对课程非常熟悉,讲起来自然也是得心应手。当时这门课非常吸引人,教室的走道中都常常挤满了人。
没有什么比开展教学研究更能吸引许镇宇的注意的了,他把毕生的研究成果都浓缩到了三尺讲台,粉笔飞舞的黑板甚至比字符跳跃的屏幕更让他陶醉不已。曾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等职的孙济洲教授是许镇宇老师的众多弟子之一。“对学生认真负责”,是许先生留给他的最深刻感受。在他读研时,许先生不仅听他汇报科研近况,还亲自到实验室去查看实际结果,并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提出改进意见。“许先生病重弥留之际,还记得我的名字,说我是个好学生,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说到此,孙教授的声音变得哽咽了。
执着信念 追求理想
许镇宇先生平生有两个信念,一个是在学术上,他精研科技,敢为人先。研究、实践、传播,他在科技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留下了汗水和脚印,把脚踏实地的态度诠释到了每一项具体工作中。1971年,53岁的许镇宇负责设计研制电子计算秤工作。当时,与该研究相关的仪器设备只有位于河北大街三条石的天津衡器厂有。一日,恰逢天降大雪,他也找不到车。为了不耽误研究工作,他便穿上雨鞋,在深雪中一步一步走了3个半小时,才从学校来到了衡器厂。许镇宇先生不畏辛苦、追求科学的精神受到了各方面人员的尊敬与好评。1988年,70岁高龄的许镇宇依然撰写文章《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展望》,并刊登在《中国电子工业地区概览(天津卷)》中,为天津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谏言献策。

许镇宇先生的另一个信念便是在政治追求上。1954年,他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并担任天津市政协常委、天津市政府咨询委员;1980年,他任天津市民进委组织部长、民进天津市委顾问。他十分热爱中国共产党,在加入民主党派后,自上世纪60年代初便递交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还主动撰写了多篇思想汇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对自我的严格要求,1984年9月,许先生以66岁的高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外,许镇宇还是一位儒雅之士。他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非常注重道德礼仪,文学造诣深厚。中学时期,他常常用文言文撰写游记、填词作赋,得到国文教师的颇高评价。他阅历丰富,知识渊博,喜欢收藏古玩字画、欣赏音乐,并且精于园艺、善于垂钓。正因为有了广泛的兴趣爱好,才使得这位学术界的泰斗和教育界的名师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向人生高峰攀登。
(编辑 李丹 本文刊载于2107年1月10日《天津大学报》第三版上)